温州在线手机站

温州 > 温州企业 > 服装鞋帽新闻 >

外资鞋企入莞争食20亿检测蛋糕 - 外资鞋企 投资 皮革 -

  入暑之后,一天比一天热。厚街南峰皮革鞋材交易中心,上百号店铺挤在一起,商贾云集,交投活跃。

  身为市场“房东”,周伟东除了收租,以后还将多一份“收样板”的细活——收集市场内的各种皮革和鞋类的样板然后交给一个叫CTC(Consulting and Technology Centre for Footwear and Leathergoods)的机构去检测。

  CTC,法国鞋业皮具专业技术中心,漂洋过海而来,专门提供与皮具相关的检测服务。上月底,CTC与南峰正式签约结盟。根据协约内容,“CTC将在南峰国际皮革鞋材交易中心二楼设立一个定点检测样板收集点,交易中心内的180余商户可以最优惠的价格就地提交样板,拿到检测证书。”

  结盟背后,周伟东盘算的是给南峰市场内商户提供更方便的服务。但对CTC来说,进入南峰只是其分食东莞检测市场的第一步。

  一个市场

  东莞检测市场

  蛋糕飘香

  无论按哪一种方式来划分,“世界工厂”东莞的检测市场都是一块飘着香味的蛋糕,各方觊觎已久。CTC显然不是第一个动刀者。

  “除掉在政府机构完成的强制检测,东莞的检测市场规模即便不到20亿元,10亿元肯定是有的。”

  松山湖华为基地北侧,CTC东莞分公司安然落坐松山湖中小企业科技园。这里距离南峰市场不到一小时车程,也是周伟东所收集样板的下一站。

  记者10日赶到这里时,楼外平静如故,楼内装修火热。2个月后,一支50多人的检测队伍将入驻大楼:从南峰收集而来的样板要在这里完成检测,并获得国际认可的报告。

  “检测不是只看看产品功能是否完好。”据CTC中国区市场营销经理朱汝胜介绍,检测一部分起源于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看产品功能是否完好”只是初期最原始的物理检测。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的要求提高,包括成分、物质测试等内容的化学检测也发展起来,而且日渐发展为检测的主流。

  从检测行为的强制与否来看,检测又划分为通过质监局等政府机构进行的强制检测,以及通过商业性机构完成的委托测试,后种检查的目的是出具产品数据,测试新产品的性能等。

  无论按哪一种方式来划分,“世界工厂”东莞的检测市场都是一块飘着香味的蛋糕,各方觊觎已久。CTC显然不是第一个动刀者。

  东莞的检测市场蛋糕到底有多大,没人准确测算过。单单周伟东下辖南峰市场内的上百个商户中,90%以上的都有检测需求。在整个厚街河田,工厂、铺位、贸易商加起来要超过1000家。

  作为CTC在松山湖的“邻居”,本土检测服务机构中鼎检测总经理洪双进的说法是:“除掉在政府机构完成的强制检测,东莞的检测市场规模即便不到20亿元,10亿元肯定是有的。”

  蛋糕面前,外资的嗅觉最灵敏。早在CTC之前,著名的外资综合性检测机构天祥(Interlek)就已安家落户东莞。在天祥(中国)的机构树图上,东莞分公司与深圳、广州分公司平起平坐,东莞检测服务市场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今年4月,专注品质控制服务的西班牙英帕华也进入东莞。公司甚至从世界上唯一开设皮革鞋类专业学校的印度招来对口品质控制员,大战东莞的决心多少有几分是因为这块土地上的市场实在是诱人。

  东莞检测市场之庞大从中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放量增长也可见端倪:这家坐落在松山湖的本土民营检测机构,现在平均每个月要出3000份检测报告,公司去年的总收入是800万元,今年将突破1500万元。一年之内几乎翻番。

  也正是对东莞庞大市场潜力的看好,CTC一横心,砍掉了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大的成都分公司,转而逆市在东莞开设新的分公司。

  “未来我们可能将广州花都的分支点也并入东莞分公司,因为花都的皮具太低端,而在东莞大可不必担心这样的问题。” 朱汝胜说。

  一种现象

  商业性检测机构

  到处开花

  “我们这样的商业性检测服务机构更贴近客户,有专人跟进客户的需求,如果有要求会尽量缩短检测时间。”

  没有人愿意把家门口的蛋糕拱手相让。除了外地和蜂拥入莞的外资检测服务机构,东莞本土政府机构下的“红顶”检测服务中心和其他商业性检测机构也在奋力争羹。

  洪双进测算,目前的东莞检测服务市场,除去强制监督检测,广州和深圳分走了80%,东莞剩下的20%中,政府检测机构拿走了一半。

  政府旗下的“红顶”检测机构设备精良而周全,又代表了权威,但CTC这样的商业性检测服务机构缘何依然在东莞市场到处开花?

  对此,洪双进给出的一个解释是:国外对中国官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结果认可程度并不高,相反倒是信任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

  洪双进举了一个典型例子:在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所承认的检测机构报告中,没有一家来自中国的官方机构,尽管国家质监总局都提出了申请。

  独立的第三方商业性检测服务机构在市场上伸缩自如,这也是其能在东莞站稳脚跟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这样的商业性检测服务机构更贴近客户,有专人跟进客户的需求,如果有要求会尽量缩短检测时间。”洪双进说,换了在“红顶”检测服务机构,往往是销售人员替客户着急,但技术人员可能不紧不慢。

  广州的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即中国赛宝实验室,下称“五所”)是国内电子产品检测领域的一面红旗。五所的市场化改革走得早,从东莞揽走了不少业务。“但当五所决定把服务领域扩大到化学检测时,一开始,借助电子检测的渠道业务铺得很快,但后台检测不久就跟不上了。”洪双进点评说,“还是一个机制的问题。”

  五所的“机制问题”放在中鼎这样的商业性检测服务机构里就不成其为问题。洪双进说,“如果客人的货堆在港口等着检测报告装船,公司可能连夜加班加点把检测报告赶出来了。”

  “红顶”检测服务机构标榜的优势是检测范围大而全,但再大的翅膀也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东莞质监局在松山湖投巨资修建了国家信息技术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纸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个国家中心,服装产品、家具产品、毛织品、食品、纸制品、文教体育用品、皮革塑料产品、包装产品、珠宝首饰、太阳能产品等10个省站。

  检测中心的规模算得上蔚为大观了,仍有模具这样重要的行业是空白。即便是已覆盖到的八大支柱产业,也不是行业产品所有的检测方面都能搞掂。这些恰恰给商业性检测服务机构在东莞的繁荣预留了空间。

  一份渴求

  企业呼吁

  建立公共检测平台

  相当部分企业是“简单计算一下多长时间内可以收回检测设备投资”,然后决定是否自建检测中心。实际上,自建检测中心离不开后续专业化的管控,而这是需要运营费用的,投资时也应该考虑在内。

  服务就意味着收费,更尖端的检测服务意味着更昂贵的收费。检测机构遍地开花使企业很方便,但检测市场的高消费一样让东莞的很多制造企业感同身受。

  位于道滘的均兴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各种五金饰品,涉及到铅、镍、镉等重金属的检测相当多,再加上染料、镀层等检测,检测成本高无可避免。

  公司董事长黄日荣说,均兴高峰时的检测成本每月需要20万元~30万元,一年下来不是个小数目。检测的高成本让黄日荣动了“招兵买马”自建实验室的念头。1000万元的资金投下去后,均兴有了自己的检测平台。

  事实上,检测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暴利行业。均兴检测实验室的甄荣基在天祥任职多年,他告诉记者,一般实验室的检测成本其实只有企业付出费用的1/5,加上一些其他成本,目前的费用太高了。以铅常规检验为例,在一些外资的检测机构中的报价一般在180元~250元之间,还要看受检企业所能提供的产品批次规模。检测机构的成本一般只需要几十元。无怪乎不少企业憋着一口气也要烧钱自建检测中心。

  “在符合成本效益的情况下,企业自建检测中心是有必要的。”洪双进所说的“必要”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是做好检测其实也是企业产品转型升级。“产品转型升级不一定要求必须是新设计、新产品,原有产品多一层检测也是一种升级。”洪双进举例说,一个普通的搪瓷碗如果通过检测发现烹煮30小时后也不会出现有毒物的变化,这样的产品贴上一个检测标签后完全可以卖个更好的价钱。如果这个检测标签是权威的独立第三方机构贴上去的,碗可能卖得更贵。

  “为什么贴了纯羊毛检测认证标签的羊毛衫卖得更贵,道理也在这里。”洪双进说。

  另一方面,企业自建检测中心是因为生产过程中要对产品质量进行实时内部动态控制,如果每次都拿到第三方检测机构去检测,时间和成本上都不允许。

  洪担心的是,相当部分企业是“简单计算一下多长时间内可以收回检测设备投资”,然后决定是否自建检测中心。实际上,自建检测中心离不开后续专业化的管控,而这是需要运营费用的,投资时也应该考虑在内。

  横沥明家科技也拥有自己的检测实验室,但自建的原因不是商业性检测的成本“烫手”,而是为了加速产品的更新,有了自有经过认证的实验室,便不必去国外检测了。

  明家专攻防雷产品,产品出口前的检测往往需要模拟雷电高电压,而目前国内能够提供这样服务的实验室少之又少。为解决这一问题,明家科技投入千万元,建起可以完成电流达到160KA的模拟雷击实验室,还成为华南首家拿到美国保险商实验室认证(美国UL认证)的民营企业实验室。

  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像均兴金属和明家科技这样,动辄从腰包掏出千万元自建一个检测中心。而且,除了像均兴金属这样把实验室独立出来运作外,大部分企业的自建检测中心不是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能获得多大范围的承认也值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对相当部分东莞企业来说,更渴望的是能涌现出一批公共性的检测服务平台——价格便宜,报告权威。

  一次探索

  行业内合作

  建公共检测平台

  “检测本来是买方市场,买家不要求企业检测,没有企业会自讨苦吃。如果再要收费,更没人愿意主动送钱出去。在创造检测需求上,市场是失灵的,需要政府来扶持。”

  筹建中的长安振安模具检测中心正朝着这个方向在走。

  “红顶”检测机构的服务不太到位,第三方检测机构价格太高,自建检测中心投入很大,振安模具检测中心希望能在三者中找到平衡。

  中心负责人李广东的观点是:不要由政府来完全包揽公共性的检测服务平台。“东莞有一定的社会力量,可以分担这笔投资。更重要的是由企业来运营,效率更高,而且能配套其他业务,服务整个产业的提升。”  记者查询到的资料显示,这家行将开始正式运作的模具检测服务中心由金铭实业、冠辉五金和雷洋电子三方发起。中心分两期建设,首期1600万元~1800万元,主要瞄准模具检测服务。

  “我们的定位是公共性行业检测平台。”李广东告诉记者,所谓“公共性”就是模具检测中心没指望赚钱,保持盈亏平衡就行,希望能给长安的模具企业提供服务,带动整个产业的提升。

  李广东理解的长安模具业现在是个纺锤形——两端的设计和营销弱,中间的加工制造强——检测服务可以让模具设计和制造更精细,向高端模具提升。

  为了让检测中心有能力保持“公共性”色彩,投资方希望争取到政府产业集群扶持金中的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支持。按照今年3月出台的《东莞市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经费操作规程》,中心如果通过评审,确实可拿到市政府最高500万元的扶持金,镇政府还将配套500万元资金。

  投资方的苦心设计还体现在5000万元的二期项目中。按照规划,检测中心二期将从检测服务扩展到纵向的模具设计、培训等领域,“通过设计等增值服务来反哺做‘公益’的检测服务中心”。

  在二期项目完工之前,建起来的一期公共性检测服务中心首先得自己过活。李广东发愁的是如何找到模具检测的客户。

  “皮革、纺织等日用生活品有强制检测,但模具还没有,最多做点品质检测和失效分析。”李广东说,“检测本来是买方市场,买家不要求企业检测,没有企业会自讨苦吃。如果再要收费,更没人愿意主动送钱出去。在创造检测需求上,市场是失灵的,需要政府来扶持。”

  李广东建议,将政府财政补贴企业的资金与检测挂钩起来。如果企业要拿补贴,先得出具产品检测报告。这样既能培育起整个行业的检测市场,也可以逼迫企业提升模具质量和层次。

  此外,对进入公共性检测平台检测的企业,政府在检测费用上给予补贴,这样也能壮大检测市场。“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当检测市场自身失灵时,政府应该扶持。”李广东说。

  一种思路

  整合大企业资源

  建公共平台

  这样整合企业资源而来的公共性检测服务平台最好是独立法人,商业化运作,尽量保持第三方独立性和公正性。

  在由谁搭建公共性检测服务平台,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会长陈耀华另有思路——既不是像振安这样的民间投资新建,也不是政府投资来建,而是整合现有检测设备比较全的大企业。

  “佛山西樵是华南的纺织重地,上个世纪90年代就投入上亿元建设了南方科技创新中心,也想为当地的纺织行业创造一个公共性检测平台,认证资格也拿了不少,但到今天大楼空空,业务寥寥。”陈耀华说,政府投资来做公共性平台,常见的弊病是重投入轻后期运营管理,不仅佛山有这样的问题,深圳也有。

  事实上,东莞已有先行者在朝着陈耀华设想的方向一点点摸索。前述均兴金属在2005年建起了东莞优越生产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专司检测服务。在服务本企业的同时,这个检测平台对外开放,致力于公共检测。2008年,优越拿到了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PSC)的实验室认证,成为《2008消费品安全加强法》(CPSIA)的操刀者,比当年法规正式实施还足足早了半年。检测平台也成为在东莞仅有的几家CPSC指定实验室之一。

  整合企业资源来建公共性检测平台的思路固然好,但如果检测利润丰厚,并不一定有大企业“高尚”到自愿参与到这样一个公共检测平台中来。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如前述李广东所说,政府将财政补贴企业的资金与检测挂钩起来,做大检测市场蛋糕。整合进公共检测平台后,单个企业检测设备可以解决“吃不饱”的问题,反倒获得更多收入。

  同时,公共检测平台的规模效益和政府支持也可以解决单个企业后续检测设备投入不足的难题,在平台的力量下使检测争取到更多更广泛的认可。

  不过,洪双进想得更远。他反问记者,“企业与企业之间是竞争关系,如何保证我开发的新款产品和技术保密资料不在一个由企业整合而来的公共性检测服务中心里为对手所知?”另一个问题是,股东的产品拿过去检测如果就能更容易通过,时间长久了必然使检测中心的独立第三方性打折。

  洪双进建议,这样整合企业资源而来的公共性检测服务平台最好是独立法人,商业化运作,尽量保持第三方独立性和公正性。“政府扶持时,尽量淡化官方色彩,这样公共性检测服务中心更易获得外界的认可。”

  如何让公共性的检测服务平台获得更多机构的认可,洪双进结合中鼎的经验设计了三条思路:首先是扩大对外交流,要了解国际上新的法律法规要求,最好能参与到其中的讨论中去,与对方接触;在国内,要争取成为标准的制定者。

  检测平台内部管控也要下工夫。洪双进说,“要让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岗位上,提高效率,缩短检测时间。另一方面,扩大检测规模,提高设备开工率,尽量摊平检测设备上的投资,降低检测服务的综合成本。” (责任编辑:温州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