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品牌“中国鞋都”受外地鞋企影响 温州鞋企7年少了1000家(2)
时间:2010-11-09 18:00 来源:未知 作者:记者李中/文
同质竞争太厉害也使一些企业求变。市鞋革行业协会透露,同处温州,市场上最新款式很快被模仿,同行间基本没秘密可言,不少企业因此远走他乡另辟天地。 近年来频发的灰色清关、反倾销等贸易壁垒也是原因。温州鞋有相当部分依赖于出口,今年1至9月,鞋类占全市出口总额26%,占全省鞋类出口的62%,是个名副其实的皮鞋出口大市,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为了避开贸易壁垒,干脆将加工厂搬到异国他乡,把“温州制造”升级成了“世界制造”。 转型升级说来容易做来难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是“生意越来越难做了”;鞋企老板没人不想做大做强,但真正付诸实施还是有点难。 在中低端鞋厂较多的娄桥和双屿,德惠尔鞋业公司一名马姓经理告诉记者,他们拥有六七套磨具,3条流水线,70多个工人,年产值达2000万元。目前一套磨具6万元左右,流水线一条80万元左右。按现在行业平均8%利润算,如果走中高端,光设备更新的成本就需翻番,超过鞋厂一年的净利润。 设计研发一直是我市中小鞋企的软肋,一旦款式不对,极易赔光老本。这也是很多鞋企业明知危险,但仍一窝蜂上马好卖款式的根本原因。“苍南一个做中高端鞋的企业,由于开版设计没做好,加上管理也有问题,两年就倒闭了。”马经理说,做大做强当然有诱惑,但大多中小企业只能稳打稳扎,因为实在“输不起”。 种种不确定的高风险让中小企业主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不高。龙湾区状元一名鞋厂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一年做八九十万双鞋子发给各地经销商,再多就卖不出去了,这种“小富即安”的思想,存在于不少其他小厂。 尽管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温州鞋已不如前几年风光,但温州鞋仍有它的市场与口碑。一位在温州鞋城采购的重庆商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温州皮鞋设计还是有独到之处的,而且温州鞋革产业链非常完善,只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温州鞋并不会走下坡路。而另一位来自河南批发商则表示,他和不少同行还是很喜欢和温州鞋老板打交道,因为他们“经历丰富、守信而不失义气”。洗牌未必是件坏事情 “鞋业是温州老牌产业,即使没有外部因素,也会自我洗牌。”业内人士表示,一直来,温州鞋业的市场竞争就相当激烈。经过多年角逐,温州鞋业整体呈现出了“1+N”的格局。 这个“1”指的是康奈、奥康、红蜻蜓等已完成品牌建设、建立起了强大的营销网络的第一集团军,“N”指的是那些生产能力不弱、但处于贴牌加工的中小鞋企,他们很多成了第一集团军的“加工厂”。据了解,我市一些牛气的“1”,后边相关的“N”甚至有数十家。这些“1”集中力量打造品牌、研发附加值的产品,而将加工环节更多地外包。这种强弱联合的方式不仅使很多中小企业发挥了优势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同时也令一些大品牌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温州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