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在线手机站

温州 > 娱乐 > 华语电影 >

柳青评《金陵十三钗》 张艺谋的拯救与逍遥

    首先得说,《金陵十三钗》是一部拍得很工整的电影,它完整、规矩,像一幅端正的大楷。而这样做的代价是压抑了导演原本张扬的个人风格。
    
    有人说这是张艺谋自《活着》以后最好的电影,且持保留意见;但如果说它是这个年代最成熟的华语商业片,理应赞同。被好莱坞主流影片训练过的观众会觉得“十三钗”很“面熟”。开场是大环境的交代,有细腻煽情的细节,惨烈的基调定下来,又不至于直面真实的残暴。然后男女主角分别登场了,一个是粗鄙的美国二流子,一个是风尘的秦淮女子,他们的各种不可爱,比如俗气、势利、算计,都在意料中。他们像两段等待被完成的完形填空,编剧和导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寻找合适的词汇完成他们,这种“完成”对于剧中人而言,则是成全了彼此的“救赎”。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无论毁誉,张艺谋代表了一种反好莱坞主流审美的可能,被赞美的《活着》和《秋菊打官司》是这样,被非议的《英雄》或《三枪》也是如此。那么此刻的“十三钗”,是他终于适应了好莱坞标准作业的框架。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导演“成熟”的选择。
    
    对于一部步步小心、尽量不出错的电影,它被议论最多的是145分钟的片长和节奏问题。血色大时代冲开教堂的门,冲乱了一群小女孩的命运,被攻破的城池和教堂里短暂封闭的小世界形成紧张微妙的关系。严歌苓的原作是很女性化的,那是一个女孩很私人的回忆,一群女孩在非常的环境里以非常的方式懂得了生活与命运的残酷,那些猝不及防地闯进她们生活、又猝不及防离开的风尘女子,何其深刻地改变了她们。而男人的电影执著于家国危难时的情怀,所以张艺谋一直在选择,是守在教堂里,还是看清外部世界的惨烈,他试图完成两全的叙事,但结果要看家国大义的人可能嫌他太过儿女情长,论“十三钗”的主题全片又可能散了。
    
    必须要承认,“十三钗”里有些格外动人的段落,比如,玉墨和姑娘们初到教堂时满不在乎地翻出地窖里的葡萄酒喝,豆蔻看到清秀的浦生满心欢喜,以及,那一曲软语温存的《秦淮景》。它们无关风情,这是泪水中的玩笑、恐怖中的温柔,哪怕明知活在死神的候见室,生命也不至缩减到恐惧的单一维度。但这样的动人总是轻而易举被煽情给打断了,日常升华成仪式,讲述滑向咏叹调,张艺谋这代人或许不是被历史情怀所困,真正缚住他的,是不节制的浪漫主义。
    
    所以,电影结尾的一幕也许是种遗憾,因为女孩书娟幻见的画面过分美好,成了一种虚弱的礼赞。这反而让人更惦记小说的结局:女孩们不知玉墨们的下落,她们学会了她们的强悍和泼辣,学会像她们那样应对生活的粗暴,用这样的方式记着她们,用一生的铭记来完成一点道德补偿——作为幸存者,无法歌颂牺牲,因为牺牲就是牺牲。
    
    本报记者  柳青
 

(责任编辑:温州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