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在线手机站

温州 > 温州企业 > 服装鞋帽新闻 >

2006年中国鞋业市场分析报告 - 鞋 品牌 -

事件:

  2004年9月17日,西班牙东部小城埃尔切的中国鞋城,烧毁了一辆载有温州鞋集装箱的卡车和一个温州鞋商的仓库,造成约800万人民币的损失。

  2004年12月,意大利制鞋协会(ANCI)就向欧委会提出申诉,要求针对中国出口到欧盟的所有鞋类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

  2005年2月1日,欧盟正式对来自中国的鞋类产品实施“事先进口许可监控”措施。

  2005年3月12日,20多家中国鞋商又在俄罗斯被查扣了89个集装箱鞋,造成总价值高达8000多万元的损失。

  烧鞋、查扣、反倾销,中国鞋业国际化的痛!

2005,差距与行动

  制鞋业是我国轻工业中重要的传统产业之一,全国制鞋业有2万多家,大中型制鞋企业有7200多家,从业人员达220多万人。形成了广东、福建、温州、成都、重庆等五大鞋类生产集散地。其中广东又是全国最主要的鞋类生产和出口基地,2004年广东鞋类生产近40亿双,出口近25亿双。

  但中国是制鞋大国,却不是制鞋强国。为什么这么说?在世界鞋业名牌之林,没有中国品牌。  奋起直追的中国制鞋企业,在2005年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1.重视品牌建设。中国鞋业市场出现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市场的集中度大幅提高,目前已有13个中国名牌和7个全国驰名商标。

  2.加强国际合作。近年来,国内制鞋企业普遍加强了与国际品牌之间的合作,向“狼”学习,与“狼”共舞。森达集团投资6亿多元在上海建成了国内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出口皮鞋生产基地,与40多个国家的100多家国际鞋商建立合作关键。

  3.接纳国际文化。近年来,国内制鞋企业开始注重接受国际时尚元素,学习国际贸易游戏规则。像森达、百丽、奥康、康奈等国内知名品牌都在国内、国外设有研发中心,聘请世界一流的设计大师,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加入时尚流行元素,不断推出最新时尚鞋款,中国的时尚脚步与世界同轨。

  4.采用信息技术。制鞋业是典型的传统企业,但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充满了热情与期待。森达集团投资1000多万元与加拿大杰雅公司合作,用三年时间全面建立ERP管理系统,以保证对全球销售1000多万双的生产、营销系统实行全面有效的跟踪对接,以信息流掌控物流和资金流,缩短运营中的时间与空间距离。

  5.应对反倾销。针对来势凶猛的欧盟鞋类“反倾销第一案”,中国商务部、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中国皮革协会及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温州市等各级政府、协会予以高度重视。本轮欧盟反倾销调查的我国最大的劳保鞋生产企业——浙江赛纳集团有限公司表示已请好律师,积极准备应对欧盟对我国劳保鞋开展的反倾销调查。

  6.东鞋有序西迁。在全球制鞋业向亚洲转移,向中国定格的同时,中国制鞋业也出现了从东部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2005年5月18日,温州“红蜻蜓”集团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内连续注资2亿元人民币,在重庆铜梁县打造中国西部鞋业基地。这一转移可能在3到5年内完成。

2006,危机与挑战

  2005年4月,第二届世界鞋业大会在布鲁塞尔召开主题,会议最为关注的问题是“中国是机会还是危机”。事实上,这个问题更应当让中国制鞋业自己来回答。当前,中国制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一大挑战,世界制鞋业发展日新月异。一是制鞋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大幅度提高,计算机技术、人机工程学原理、高科技的鞋底和鞋面,已全面进入制鞋业,制鞋业的生产效率、工艺水平和现代感、时尚感有了明显提高;二是制鞋业生产越来越像“装配作业”,制鞋工艺的不断细分,鞋面、鞋底、鞋跟、加固材料等部件的专业化生产,制鞋商可以在全球范围采购,到销售地进行装配,全球生产、全球研发的趋势加快,产品的全球化特性较为明显;三是制鞋业生产逐步本土化,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品牌都先后通过合资生产、许可证生产等形式,在国内建立了生产基地,丰富的国际化营销经验与低廉的本土化劳动成本有机结合,“产地销”已基本被“销地产”所取代,从而形成巨大的成本优势、速度优势和技术优势;四是先进的人造革、合成革等合成材料正逐步出现在制鞋生产线上。这些材料,不仅有天然皮革及其他天然材料的外观,而且也具有良好的吸湿、透气、防水、防尘、高强度、高耐磨等优良性能,材料的利用率相当高。人造革鞋将占据未来鞋品的半壁江山,材质落后的局面将更为严重地制约国内鞋业的快速提升;五是市场竞争明显向流行款式和品牌集聚。皮鞋消费已不像以前,不再有固定的风格,而是以好的品位加上更多的技巧、艺术和文化的灵感为主。从欧美国际鞋类展览会上可以看到,世界著名品牌都注重将自己的品牌、质量保证体系、设计特征等向公众主动出示,以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各类轻便鞋、休闲鞋、旅游鞋及科技含量高的功能鞋成为主流产品。

分页:1
(责任编辑:温州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