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在线手机站

温州 > 温州企业 > 服装鞋帽新闻 >

制鞋行业:回顾与展望 - 制鞋 鞋 韩国 -

  制鞋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这个行业的产能总是向着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迁移。从历史上来看,世界制鞋业的重心从意大利、西班牙转移到日本、台湾、韩国,再转移到中国大陆。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鞋中心,鞋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制鞋业有向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国家转移的趋势。如何在产业迁移之后仍然保持自身的某些优势?在这方面,意大利做的最好,它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以及品牌建立。如今,在制鞋的数量上虽然意大利已经不占优势,但意大利的制鞋技术和意大利的鞋品牌仍然是最高档鞋的代名词;韩国的例子恰恰相反,在上个世纪80年代,韩国也是世界制鞋中心之一,但是一直满足于OEM加工。等到产业优势丧失时,韩国还没有创立任何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目前,韩国在世界制鞋行业中已经毫无分量。居安思危,如何在中国的产业优势丧失之前树立几个国际化的品牌,是历史赋予HQT等中国鞋业领袖品牌的重任。

  一、全球视野下的制鞋行业回顾

  1、全球产销概况

  目前世界上每年大约消费120亿双鞋,平均每人每年消耗2双鞋。2002年中国鞋总产量达62亿双,占了当年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出口总产量达35亿双,中国鞋类出口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3%。全世界平均每两人就有一人穿中国鞋。

  虽然目前世界平均每人消费两双鞋,但因为贫富的差异,鞋的消费数量相差也很大。尽管欧洲、美国等地区的人口在世界所占比例不高,但是购买力却对鞋类消费发挥关键性作用。在人口超过10亿的印度,每年每人的鞋耗量仅为0.7双,但在人口3亿的美国,每年每人的鞋耗量却是6双。

  2、产业迁移:制鞋行业的主旋律

  世界制鞋中心的转移实际有规律的,早期制鞋中心在意大利、西班牙;80年代转移到制造成本相对低廉的日本、台湾、韩国等地;90年代又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广东、温州等地。从1996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鞋类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鞋工业因鞋类生产占用劳动力多、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利润逐渐减少等原因,难以在国内生存下去,转而向海外开拓新的生产加工基地。他们要选择人工成本相对低廉的国家和地区建立鞋的生产基地。由于这种原因,世界鞋业的重心从欧洲和北美转向远东。由于这种产业转移,使得中国制鞋工业发展迅速,中国大陆成为世界鞋业转移的集中地。

  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亚洲从单纯的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经济,其产品遍布世界各地。在过去,如果鞋的质量是一个困扰亚洲鞋业的难题,现在,即使是最挑剔的顾客所要求的国际质量标准亚洲也能做到。

  亚洲地区所生产的鞋产量占世界些产量的70%,每年约80亿双,权威人士预测,这一份额还有可能进一步增长。

  目前全球鞋业的出口,仅中国大陆及越南两地维持正向成长。其它地区都是衰退的局面,其中从中国大陆出口的鞋产品数量,约占全球总出口量的53%,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鞋的“制造基地”。

  二、中国制鞋行业分析

  1、中国鞋业发展概况

  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制鞋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1985年中国共生产16亿双,到1995年达到57亿双。1985年至1995年这10年间中国制鞋工业出现了“三级跳”式的快速发展,即:1985年至1989年是助跑阶段,1990年年产量增至26.8双,为第一级跳;1994年年产量增至38.9亿双,为第二级跳;1995年产量达到57.3亿双,完成了第三级跳。1997年产量进一步增至62.9亿双,平均一年可为全世界每人生产一双鞋。中国制鞋工业的跳跃式发展,带动了中国鞋类出口的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1994年至1998年,中国鞋类出口分别为57亿美元、62.8亿美元、71亿美元、85亿美元和84亿美元。

分页:1
(责任编辑:温州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