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在线手机站

温州 > 温州企业 > 服装鞋帽新闻 >

反思中国鞋出口美国的五点问题 - 中国鞋出口 鞋 美国 -

  美国20亿双的年进口量中,80%由中国生产,中国鞋在美国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但出口贸易方式也存在诸多不足——

  美国是一个巨大的鞋业市场。目前,美国的人口数量是2.9亿,鞋的消费量是20亿双,人均年消费量近7双。据乐观估计,到2008年,美国鞋类市场的销售额将达到455亿美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10.2%。

  与此同时,美国本土的鞋类年生产量仅4000万双左右,鞋类消费的98%是通过进口满足的。目前,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鞋占其鞋类产品进口总数的80%左右,在美国著名鞋类专卖店和综合性商厦所售鞋类中,60—70%的鞋品为中国制造。此外,即使一些美国的品牌鞋,如耐克等,也基本上在国外加工,其中,中国就是其一大加工基地。在美国市场,鞋类的生产和销售是分开的,很多情况是设计、销售产品在美国,而生产则在中国。可以说中国鞋是最受美国消费者喜爱的产品,中国鞋业厂商到美国做鞋生意大有可为。

  但是,中国鞋在美国市场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系列的分析阐述,反思国内鞋企出口贸易方式现状,得到一些启示。

  市场战略不明确对于国内鞋厂,开拓美国市场绝非易事。绝大部分的鞋厂是通过层层的中间贸易商获得了订单,而这些贸易商来自于美国本土、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和大陆本土的外贸公司。在错综复杂的环节中,制造商利润被不断盘剥。加之海外客户的要求过于严格,很多鞋企在海外销售中未能定出明确的市场战略,使其产品在开发生产过程中无法体现出专业程度的精和深,往往被中间环节的贸易商牵着鼻子走,导致了买家精明于卖家的局面。

  由于有来自中国的便宜鞋子,各个采购公司狂买狂售,价格战已体现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然而在近2年石油价格、原材料价格飞涨时期,这类价格战似乎停了下来。如果材料价格能持续保持现有的水平,对国内竞争力强的鞋厂无疑是件好事情,他们可以有避开低质低价带来的种种问题。

  主要占领低端市场目前,中国鞋在美国主要是占领低端市场。中国鞋在美国的价位一般在10-30美元之间,有的甚至低于10美元。中高档鞋及自有品牌所占比例很小,出口产品多以贴牌方式进行,大都使用国外商标和品牌。这表明中国出口美国的鞋子是以低材料成本、低人工成本、低能源成本为主。但我们的低能源成本建立在国家对能耗的补贴,低人工成本在于低工资,低材料成本在于我们选择简单的鞋子去生产。

  贸易形式落后中国鞋尽管占美国进口鞋的比例很大,但其贸易形式主要是为品牌代加工,国内自创品牌出口的鞋类数量比较少,国内鞋企只是替中间贸易商或品牌营运商打工,获得的是微薄的加工费。这种贸易形式有历史渊源的。但此类生产形式同时也带来了致命的硬伤,代工企业的开发能力未能得到提升,国际贸易经验更欠积累。从而对所代工的品牌和中间贸易商依存度更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制造和贸易脱节中国鞋企一般把生产和贸易分开来做,所以经常出现供求脱节的情况。美国市场不会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这表明一个成熟市场的完美计划性和实际表现程度的良好结合。当国内大大小小的鞋厂日夜赶工生产形色各异的鞋子时,他们的买家已经很聪明地了解到,这些鞋子该怎么买或卖给谁了。

  在美国,一个采购员的工作极具挑战性,他一定要把采购的鞋子卖掉。因此建议对于做海外市场的工厂,应将原材料采购和贸易部合并统一管理,鞋子材料成本往往占到整个鞋子成本的50%以上,而人工成本约15%,运营成本20%。当然采购和贸易部两个部门整合不好,会为工厂造成很大损失,这取决于企业负责人的领导力,和企业的执行力。

  发展瓶颈多有数据显示美国鞋类经销商Wal-Mart和PAYLESS在中国国内的年采购量之和达3亿多双,而通过中间商采购仍然占绝大比重,其实中间商最大的优势在于超强的资金运作能力,对制造商的控制能力及产品的开发能力。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资金运作,这是国内大多数鞋业公司所忽视的。中间贸易商往往在供应链中保证利润最大化,是依赖其资金的优势和衔接两端的能力,而这类操作的风险也是最大的。因此,在鞋业制造商--贸易商--百货公司--消费者这一产销链条中,贸易商利润最大化是合理的。无疑,高风险带来高收益。

  市场品牌营运力不足、资金控管力弱、设计开发水平低,成了国内鞋企的发展瓶颈。中国鞋在美国市场上受到青睐,但是,中国鞋要想把在美国市场的优势保持下去,真正在美国这个有着巨大诱惑的鞋类市场上做大做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实,国内鞋企应该借鉴其他行业拓展海外市场的成功经验,甚至可以吸引其他行业的人才到制鞋工业,而不是仅靠艰苦的劳作来创造利润。

(责任编辑:温州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