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清明时节雨纷纷是伪诗 有造门嫌疑
时间:2010-03-30 09:55 来源:网络 作者:网络
就在昨日社科院的某个所谓的专家,在媒体竟然信口开河说:《清明》是伪诗。可笑的是这位“专家”所提出的论说可笑,他所说的第一,第二,简直就是新浪论坛以为网友的批语:“我感觉就像放了某种气体。” 《唐诗鉴赏辞典》第二版特增补一条注释,指出,“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第九十卷《昇州(今江苏南京)》中已有‘杏花村在(江宁)县西,相传为杜牧之沽酒处’之记载,可见至少在五代是就已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作者定为杜牧,故伪诗之说尚无确证。” 下面摘录下新浪网刊登的原文: “这首诗学界基本上肯定这是一首伪诗,第一,他很可能不是杜牧写的,第二,很可能不是为清明写的。” “像我们现在所流行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学界基本上肯定这是一首伪诗。” “第一,他很可能不是杜牧写的,第二,很可能不是为清明写的,因为这首诗词最早出现在南宋末年,过去编杜牧各种各样的集子,这首诗从来没出现过,研究杜牧的人也根本不知道有这首诗,后来突然冒出来,标了是杜牧(写的),最早的时候不叫《清明》,叫《杏花村》,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在清明时节找酒喝,并不是一个人去上坟,心里很悲悲泣泣,且不说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主要是他不是去上坟。上坟主要是带着酒、肉,祭过祖先的人叫做“作肉”,就是有福气的,祖先喝过的酒,我们叫“作酒”,这些酒肉是不能浪费的,一定要吃掉,所以唐代形成的习俗就是先去祭祖,然后把这些酒肉吃了。如果写这首诗的人应该自己拎着酒,不然是违背常理的。所以这首诗词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杜牧的,也不是去上坟。” 新浪论坛很多网友对这个事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下面摘录一条帖子的内容: 这是一个颠覆的年代,仿佛任何事情都可以倒过来说一说,都可以“不按规矩出牌”。几乎每天都有旧事物旧观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得到“革命”得到“新生”,始料不及一个接一个接踵而来,实在令我们瞠目结舌。正应了那句话“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说其是伪诗依据不足! 杜集未见是实,存疑为佳。好诗哪怕无名也是好诗。伪诗之名,太耸人听闻了。
此詩誰作,一直存疑,但卻千古流傳經久不衰。說其真,以杜牧之才,吟此千古絕唱,本來名至實歸。說其偽,以泱泱華夏。人材濟濟,不得意者甚多、潦倒文人名不見經傳,可才不下杜牧,應該不少!不能名垂華夷。只得托名人傳佳作,亦屬無奈之舉。誰作此詩己無所謂,作為詩壇佳作“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己婦乳皆知萬古流傳了。作為此詩作者亦可暝目泉下!什么叫伪?是诗就好,是好诗就更好,谁作的谁知道,估计写的人要是知道后人对他如此感念,要在地下也笑醒了的...
某网友: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可以说,此诗为国人最为耳熟能详的诗篇之一,或是国人皆能出口成诵。 另有一位网友更是引经据典: 如周汝昌先生所说:“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 (责任编辑:温州视线老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