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在线手机站

温州 > 美食 > 美食文化 >

湖北饮食文化特点及典故

湖北省简称“鄂”,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是连接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广大内地的中间地带。

湖北省饮食风俗是自然条件、民族迁徙和民族构成、历史传承、食俗交融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湖北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文化。

湖北菜,简称鄂菜,按有文字记载的时间算,至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具有楚乡风味的鄂菜在广阔富饶的江汉平原上已具雏形;唐、宋两代鄂菜有了明显的发展;到了明、清时,鄂菜趋于成熟。

湖北的特色风味小吃繁多,这些特色风味小吃的形成和发展也都有其历史发展的原因。早在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一份楚宫筵席单中就有麻花、馓子、蜜糖糕、油炸饼等,这是湖北小吃见诸文字的最早记载。另外有一些风味小吃的形成则相伴有历史故事。如郧阳的“高炉饼”,相传楚太子监封地屯郢,喜吃此饼,并传谕列为御膳,于是便成为地方风味小吃。“九黄饼”起源于东晋,据说东晋荆州刺史桓温及唐代大诗人李白都曾重九登高,漫游龙山,均品尝过此饼。云梦鱼面发源于清道光年间,据《云梦县志》载,当时云梦县城里有个许传发布行,生意兴隆,专设客栈招待外地来的客商。客栈厨师姓黄,有一天和面,他不慎碰撒了准备氽鱼丸子的鱼肉泥,他就顺手把鱼肉泥和在面里,擀成面条。客商吃后大加赞赏。此后他就如法炮制,招待客商。有一天面做多了吃不完,他就把面晒干后储存起来。谁知干面煮熟后其味更佳,这就诞生了云梦鱼面。这些风味小吃经过千百年的历史传承,成为今天湖北省别具风味的地方小吃。

湖北饮食风俗形成的历史原因还表现在岁时、信仰、礼仪等食俗的传承上。现行的许多食俗如端午节吃粽子就起源于湖北。关于吃粽子,湖北就有几种不同传说:在屈原故里秭归,传说屈原投汩罗江后,热爱屈原的楚人很悲痛,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到江边,有的还划着渔舟去打捞诗人的遗体。为了祭吊屈原,人们纷纷用竹筒贮米投于江中。在汉代的建武年间,长沙有个叫区回的人,忽然遇到一个自称三闾大夫的人。这人对他说:你每年祭我的竹筒米很好,可惜都被蛟龙偷食了,以后请用楝树的叶子塞住筒口,上面再用五色丝线捆牢,蛟龙就不敢再偷吃了。此事传开后,在屈原故里每年五月初五人们就按屈原所说的办法祭吊他。后来人们便不再将粽子投入江中,而改为食品,逐渐成为一种食俗并风行全国。而襄阳一带则流传屈原托梦告其妻,用五色丝缠住粽子避免蛟龙的吞食。尽管传说不一,但都表明在战国时五月初五就有以粽子祭屈原的习俗。后发展成为端午节食粽子的节令食俗。

湖北境内共有少数民族40多个,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满族、蒙古族等,除土家族为湖北的土著少数民族外,其余的少数民族都是从外地迁来的。这些少数民族有的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饮食和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食俗,有的将自己民族的饮食和食俗带入湖北省,使湖北的食俗更加丰富多彩。从地理交通上讲,武汉市号称“九州通衢”,自古以来就南接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陇坂,下接江湖,交通便利,为省内外的经济交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再加上政治的影响,使得其他地区和省份的饮食风俗及特色风味饮食传至湖北较早。部分经过本省人民的精心改制已具有湖北的地方特色。湖北的边界地区受邻省的影响很明显。如鄂西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宜昌西部受四川的影响很大。

湖北饮食习俗总的特点是:一、稻、鱼为主; 二、喜食杂食;三、风味荟萃;四、口味以酸、甜、苦、辣为主。

湖北地域广大,根据各地区的食俗差异,现将湖北省划分为鄂东、鄂西南、鄂西北及回族四个饮食风俗区,一一向大家介绍。

鄂东饮食调味以辛、辣、酸、甜为主,注重味鲜。

鄂东地区风味小吃丰富多样。武汉热干面是当地居民的早点,此外小桃园煨面、四季美汤包、谈炎记水饺、一品香大包、全料小汤圆、桂花赤豆汤、重油烧卖等都是武汉人民不可缺少的风味小吃。鄂州的东坡饼、黄州烧卖,荆州的散烩八宝饭、早堂面、九黄饼等也都是传统的风味小吃。其他如云梦鱼面、孝感米酒、沔阳棉花糕、红安翁子粑、钟祥丰乐斋包及豆皮、面窝、发米粑、欢喜团、豆腐脑等,都颇具特色。

作为传统的饮料,茶和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鄂西南饮食风俗

鄂西南饮食风俗区主要是指以清江流域为主体的湖北西南部地区,包括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地区西部的广大地区。这里山高谷深,气候具有高原特色。

鄂西南地区主要以苞谷(玉米)、薯类为主食,辅以稻米、小麦等。

鄂西南副食以懒豆腐为主。懒豆腐,又名“合渣”,是用黄豆与蔬菜合煮而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地区用豆浆拌猪杂、粉条、萝卜丝做成“懒豆腐”,用它拌食苞谷米子饭,味美易咽,营养丰富。腊肉也是鄂西地区人们常吃的副食。鄂西南人喜酸爱辣,在口味嗜好上近似于四川。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或几个酸菜坛子,都晒有干辣椒,一年到头几乎餐餐不离酸菜和辣椒。此地有“辣椒当盐”之说。

鄂西南人喜茶爱酒,这里的居民不论寒暑闲忙,都有煮浓茶喝的习惯。日常所饮的酒主要是自酿酒。

鄂西北饮食风俗

鄂西北饮食风俗区主要涵盖以襄阳为中心的三北岗地,包括随州、荆门、神农架和郧阳等地。其地形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也有部分平原、盆地。在饮食风俗上,偏东部分受鄂东影响较大,西部及西南部受四川影响不小,北部则受河南、陕西饮食文化渗透,但同时也有鄂西北饮食风俗区自己的特色。

在日常饮食风俗上,鄂西北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部分地区以小麦、苞谷为主食,部分平原谷地以稻米为主食,辅以苞谷、小麦、高粱。

副食种类比较多,四季蔬菜、家禽家畜、鱼类水产、山中野物无所不有。由于物产的丰富和独特,在副食上也形成了自己的风味和特色。襄樊菜侧重于蒸、煎、炸,同鄂菜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因而有人将襄樊菜归入鄂菜之列。其传统的风味菜肴有面筋肉茸、瓤瓜肉、锅贴鱼等。郧阳的网油砂和荆门的龙须菜等也是传统名肴。襄樊的大头菜是早餐佐食的上好小菜之一。

鄂西北饮食风俗区的特色风味小吃繁多,这些风味小吃是构成人们日常饮食结构的重要部分。主要的风味小吃有襄樊糊辣汤、“沙薄刀”、谷城空心魁面、荆门太师饼、郧阳高炉饼、随州牛肉面等。襄樊糊辣汤原是回族的风味饮食,现已成为襄樊各族人民共享的美味佳品。

这里的常饮之酒还要数家家会酿的苞谷烧酒和糯米黄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饮的四季酒,冬饮御寒,夏喝消暑,有浓郁的地方风味。糯米黄酒介于白酒和啤酒之间,用纯糯米酿制,原液呈淡黄色,成品为乳白色,稍有粘性。它和啤酒一样,讲究新鲜,酿成后在短期内饮用,否则会变质,因而又叫“应时黄酒”。

回族饮食风俗

回族是湖北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大致是在元、明期间随战争、驻防或经商、宦游、戍屯、垦荒等方式迁徙而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散居于全省各个县、市,但以荆沙、武汉、两阳、襄樊等地最为集中。湖北省的回族在饮食风俗上深受当地汉族的影响,这种影响涵盖了日常、岁时、信仰和礼仪饮食风俗的各个方面,但也仍有自己的特色。

在日常食俗上,回族由于主要居住在江汉平原和部分山区的城镇,因而以稻米为主食,辅以小麦等,喜吃面食。副食种类也很多,如家禽家畜和鱼类(禁忌的除外)以及四季蔬菜等。

湖北回族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味菜肴。如沔城回族的“三圆”、“四扣”和以牛肉为原料的五香烧烤等。所谓“三圆”是指牛肉饼、小京圆、鱼圆;“四扣”是指扣鸡、扣牛肉、扣酥鱼、扣鸭。“三圆”、“四扣”中的牛肉饼和扣酥鱼匠心独具。

回族人民还喜吃素食,一些城镇都有素食馆,尤以武汉市为典型。作为日常饮食,回族的小吃也有特色,如襄樊海记糊辣汤、武汉哈胖子锅贴、徐洪春豆皮、黄庆记豆丝、金饼子的葱花饼、金发记的作饺等。这些民族风味小吃,不仅是回族同胞的日常食品,也吸引着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

现在,居住在湖北省境内的回族,部分地区仍过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其他节日已大致与汉族同。在节日里,回族人民除置办佳肴外,还喜欢吃一些素油糕点。主要的素油糕点有京果、花根、麻片、寸金、酥糖、桃酥、月饼、芝麻糕、小品糕、鸡蛋糖、云片糕等。一些回族面点也时常作为回族节日食品,如沔城的酥饺。

湖北一些地方的回民逢年过节有吃“早宴”的习俗(汉族称为“三道茶”),即第一道茶吃糕点、糖果之类,第二道茶吃汤圆或豆末、鸡蛋、伏汁酒之类的点心,第三道茶才是上午的正宴,其菜肴是十个盛满五香烧烤、红腊之类的菜碟。回族的“早宴”既是节日食俗,又是待客的必设之宴。

一般在婴儿生日宴会、婚礼宴会、吃丧饭前,回民都要请阿訇念经,以消灾和表示对真主的虔诚。回族饮食风俗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饮食禁忌贯穿于一切饮食活动之中。

鄂东饮食风俗

鄂东饮食风俗区是指以江汉平原为主体,以武汉市为中心,包括孝感地区、咸宁地区、黄岗地区、荆州地区在内的鄂东、鄂东南广大地区。此区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交通便利,是湖北省饮食风俗的典型代表地区。

鄂东地区以大米、小麦为主食,一日三餐。早餐主要是稀饭,大别山区和低山丘陵部分地区早晨先要泡茶喝,然后才做早饭吃。一些城镇早上有吃茶点、小吃的习惯,中、晚餐大都是米干饭。

鄂东区副食种类繁多,蔬菜四季长青。一般稀饭大都以皮蛋、咸蛋、榨菜、咸菜、酱菜、辣萝卜条等为副食。干饭则随季节变化,主要以各类蔬菜为副食。如春天有泥蒿、白头韭菜、黑白菜、菜苔、蒜苗等,夏天有豆角、南瓜等,秋天有茄子、苦瓜、莲藕等,冬天有莲藕、萝卜、黑白菜、焰心菜等。在民间还流行着“春韭夏瓜、秋茄冬藕,红椒青菘、绿芹紫苔,四季轮换”的谚语。作为佳肴也有各种各样的鱼类、肉类、蛋类、禽类。对鄂东饮食风俗区来说,鱼类在各种佳肴中最为突出。鱼类有黄鱼、鲟鳇、鈵、鲍、鲵、鲇、鲵、鳊等几十种,做法上侧重于蒸、煨、炸、炒、烧等。在鄂东地区单独以鱼为原料的佳肴就有几十种,主要是全鱼类、鱼糕类、鱼丸类菜肴。许多城市筵席和农民乡宴其全部菜肴都是鱼。其他筵席也少不了鱼,有所谓“无鱼不成宴”的说法。武昌鱼又名“团头鲂”,是鲂鱼的一种,原产于鄂州市梁子湖。它肉质细嫩,脂肪丰富,可用多种方法烹制,如清蒸武昌鱼、花酿武昌鱼、梅花武昌鱼、杨梅武昌鱼,其中以清蒸武昌鱼为最佳。鱼糕也是鄂东的传统佳看,素以吃鱼不见鱼,鱼含肉味,肉有鱼香,清香滑嫩,入口消溶而独具风味。

鄂东的传统菜肴有三种不同的地方风味。武汉菜:注重刀工火候,讲究配色造型,尤以煨汤技术独到,代表菜除清蒸武昌鱼外,还有老大兴鱼、黄陂三合等。荆州菜:以烹制各种淡水鱼见长,并以各种蒸菜为特色,代表菜有鱼糕丸子、沔阳三蒸、公安三鲜头菜、钟祥蟠龙菜、江陵散烩八宝、冬瓜鳖裙羹等。鄂州菜擅长烧、炒,用油宽,汁浓口重,有乡村风味。

  武汉菜点吸取了湖北各地和外地的一些风味菜点的长处,善于变化改革,花色品种较多,注重刀功火候,讲究酸色造型,尤其是煨汤技术有独到之处。荆沙菜以烹制淡水鱼鲜见长,更以各种蒸菜(如“沔阳三蒸”)最具特色,用芡薄、味清纯,关于保持原味。黄州菜擅长烧、炒,用油稍宽,火功恰当,汁浓口重,味道偏咸,富有乡村风味。湖北的小吃点心品种多,风味特殊。

湖北著名风味菜点有:清蒸武昌鱼、鸡茸架鱼肚、钟祥蟠龙、瓦罐煨鸡、菜薹炒腊肉、鸡泥桃花鱼、峡口明珠汤、鱼氽、热干面、三鲜豆皮、东坡饼、面窝等。

鸡泥桃花鱼

在长江三峡附近的宜昌城,有一道传统的名贵汤菜,叫"鸡泥桃花鱼"。它是用桃花色、鸡脯肉、鱼肉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每当它端上席来,就如同开放了一朵清新艳丽的桃花,特别惹人喜爱。而且此汤汤味清鲜,鲜嫩软溶,营养丰富,是难得的汤中之上品。桃花色是这道汤菜的精华所在,但桃花鱼并不是鱼,它是一种水藻类的透明体。桃花鱼生于彝陵峡口和香溪河里,它与桃花共生死,在桃花盛开的时节,它也出现在荡漾的碧波中,只见它酷似一瓣瓣桃花,有的洁白无瑕,有的红妆淡抹,有的色呈乳黄,伴随着清清的水波而上下起伏,与香溪河两岸如同丹霞般的桃花交相辉映,使人难辨真伪。桃花谢后,桃花鱼也就无影无踪,回归到神秘的大自然中去了。

有谁知道这艳丽可人的桃花鱼,还有一段感人泪下的故事呢。西汉时期,香溪河边出了一个著名的美女王昭君,汉元帝时被选入皇宫。后来,汉朝和匈奴和好,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是个深明大义的奇女子,主动要求出塞。临行之前,昭君回故里省亲,告别父老乡亲。昭君要离开故乡的时候,正值桃花凋谢的时候,只见满天落英缤纷,好似也在为昭君伤情。就在这漫天花雨之中,昭君告别了父母,告别了乡亲,告别了故里,登上了远行的小舟,小舟载着昭君缓缓离去,那满天的桃花竟似不忍昭君远去,都飞舞起来,落到香溪河里,追随着昭君的芳舟。远了,远了,亲人们的身影再也看不见了,这哺育自己长大的香溪河也将与你永别了,昭君的心头涌起了无限的伤感,充满了故土之思,不禁含泪弹起琵琶,泪珠随着弦声溅落到那一片片的桃花瓣上,那被昭君的泪水浸透了的花瓣就变成了桃花鱼。就这样,昭君一路洒落的泪水,把满河的桃花瓣都变成了桃花鱼。船到彝陵峡口,琵琶弦断音止,那满河的桃花鱼也就隐进了桃花潭,告别了这位远去异国他乡的佳丽。今天,当人们来到宜昌,品尝鸡泥桃花鱼的美味时,这艳丽可人的桃花鱼仿佛还在向你叙说着昭君的故事呢!。

牛肉抠饺子

“牛肉抠饺子”是湖北沙市传统的风味名贵小吃。它选用优质籼米制成饺子皮,饺子馅用去筋牛肉为主,将之剁成肉泥,配以调料,在热油中氽炸两次而成。这种饺子的形状是口小肚大,肚内塞满了牛肉馅,因而叫做牛肉抠饺子。它的特点是:饺皮酥脆,落口化渣,馅心鲜香,余味绵绵。牛肉抠饺子传说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创意的呢!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只得去给财主放牛谋生。这个财主十分吝啬,朱元璋经常饿肚子。有一天中午,朱元璋实在饿急了,就宰了一头小牛,随便找了个坛子煨起牛肉来。饿急了的人什么都觉得十分好吃,朱元璋很快就吃了个精光,这顿牛肉的美味也就深深地印在他的记忆之中。怎么向财主交待呢?朱元璋从小就是个主意极多的人,他很快就编好了一番谎话,跑回去对财主说道:“不好了,小牛拱了地。”财主当然不信,急忙跟朱元璋一起跑到野地里去看,只见半截牛尾巴扎在地里,财主忙用力一拉,“土地公公”在地下学着小牛哞哞直叫,这下财主信以为真,说:“牛真的拱了地哩。”就这样,宰牛之事就给打发过去了。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吃腻了山珍海味,又想起自己偷吃牛肉的事来,就召来了自己的老乡、御厨张义,下令张义做一种坛子与牛肉同吃的食物来。张义经过仔细琢磨,反复试制,终于仿照坛子的形状,做出了牛肉抠饺子。朱元璋吃了之后,十分满意。朱元璋是个疑心极重的人,他一直害怕人们揭他的短,什么小时候做过放牛娃啦,当过和尚啦,等等,他认为这些事传扬出去会损害他当今圣上的威望。因此,朱元璋同样害怕对自己知根知底的老乡张义,疑心张义会把自己偷牛吃的老底泄露了出去,就想杀人灭口。张义探知这个消息后,赶忙偷偷地逃了出来,一躲就躲到了沙市,把制作牛肉抠饺子的技术也带到了沙市。从此,牛肉抠饺子就成为沙市的流行小吃。

湘妃糕

湘妃糕是湖北公安县的传统佳肴,现名三鲜头菜。三鲜头菜以鱼糕、鱼丸为主,加上猪肝、腰花、肚类等三鲜,辅以金针(即黄花菜)、黑木耳、冬笋等配料,使整道菜色调丰富,鲜嫩可口,是当地宴席上必不可少的头等名菜。

传说三鲜头菜缘起于湘妃。湘妃是远古时代的贤君虞舜的妻子娥皇,她与妹妹女英共事一夫。有一次,姐妹二人跟随舜帝南巡,来到了今天湖北公安县城北的柳浪湖畔。湘妃原本身体就比较弱,再加上路途劳顿,感染上了风寒之疾,不思饮食,身体也一天比一天衰弱。女英见姐姐沉痛在身,辗转床侧,内心非常焦急,她想起姐姐平常最喜欢吃鱼,何不就近在柳浪湖中捕鱼,制成美味,以开姐姐的胃口。于是女英就让渔人伯翁捕了一尾鱼,叫厨师司马弼加工成美味。司马弼考虑到病人的特点,就剁去鱼头鱼尾,剔掉鱼刺,将鱼肉剁成肉泥,蒸成鱼糕。娥皇一尝,觉得鲜嫩可口,立时食欲大开。营养跟上了,娥皇的身体也就逐渐好了起来,可以跟随舜帝继续南巡了。后来,娥皇、女英虽然离开了柳浪湖,但鱼糕的做法却留了下来。人们在仿制的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使得鱼糕的滋味越做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到清朝末年,人们又在鱼糕上面添加猪肝、腰花、肚类等三鲜,这道菜式最终定型,滋味也更加鲜美,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被定为当地的头等名菜。

孝感麻糖

“孝感麻糖”是湖北著名的地方风味名点。它以精制糯米、优质芝麻、绵白糖为主要原料,配以桂花、金钱桔饼等,用传统的配方精心配制,经过12道工艺流程,32个环节制成,孝感麻糖外形犹如梳子,色白如霜,香味扑鼻,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暖肺、养胃、滋肝、补肾等功效。

孝感麻糖历史悠久,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吃过并赞不绝口,从而一举成为皇家贡品。后来各地也都仿制,但味道就是及不上孝感本地的土产,故不相传,只有用孝感城关西门外城隍潭的“龙吐水”熬糖,才能制出上品的麻糖来。怪不得即使是孝感的制糖师,如若迁居他处,也会做不出原先的风味来呢。孝感麻糖的创制,据说与一个馋嘴的糖坊老板娘有关。这个老板娘因为有馋病,时常熬不住要偷糖吃。有一次,她正吃得津津有味时,看见老板进屋来了,慌得她赶忙把一碗糖丢进了装芝麻的罐子里,不想却被老板发现了。老板见糖上沾满了生芝麻,要丢掉实在心疼,要弄掉生芝麻又没有办法,不由得十分生气。这时,那个馋嘴的老板娘在边上说道:“有办法利用的,把它放在锅里烙熟,好吃得很呢。”老板一试,果然味道不错,后来,一位熬糖的老师傅从这件事上受到了启发,由此创制出了孝感麻糖。

抓炒鱼条

抓炒鱼条是湖北潜江县的地方名菜,它的具体做法是:先将鱼肉切成一寸二分长的鱼条,挂上蛋清糊,在油锅里炸成半成品,然后再一把一把地抓起来,放进盛有糖汁的锅里,加上所需佐料,反复翻炒而成。此菜内嫩外酥,形如银条,很是诱人。

这道菜式的形成,与清朝官场吃喝之风的盛行有很大的关系。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潜江县官任上来了一名酷爱吃鱼的县官,此人来到盛产名鱼的江汉流域,真是得偿平生所愿,整天费尽心思,变着花样做鱼吃,倒给他创造出了抓炒鱼条的技法。这一天正恰逢这县官做寿,他请来了满座宾客,然后故作神秘地令书童上菜。众人只见书童端上来一个上面覆盖着红缎的盒盆,却不知里面装的是什么新奇玩意。正在纳闷之际,县官放下了酒杯,笑着说道:“今日承蒙诸位抬举,本官无甚答谢,略备微薪,望乞诸君笑纳”。说完,掀开红缎,众人抬目一看,里面却是一堆堆白生生的小“银条”,大家无不惊讶,怎么县官大人今日忽发慈悲,给大家赏银呢?再等到“银条”发到面前,仔细一看,原来那白得晃眼的“银条”,却是一道道裹着糖霜的鱼条,众人不禁哄堂大笑,都觉得这位父母官在吃上的功夫真是巧绝妙绝。

大家尝了几根后,发觉入口酥嫩,其味也甚佳,禁不住好奇地问道:“此菜何名?”县官随口答道,“抓炒鱼条"”。从此这道菜式就流传了开来。

黄石港饼

“黄石港饼”,采用上等面粉、芝麻、桔饼、糖桂花、小磨麻油等10多种原料精制而成。黄石港饼具有浓郁芬芳的天然麻香和回味久长的特点,因而名扬湖北,畅销大江南北。港饼是从麻饼脱胎而来。据说在清代嘉庆年间,大冶县的一个糕点名师刘合意经过仔细研究后,改进了当地的一种麻饼的制法,使之变得松酥可口,香味也浓例。他还根据民间喜欢如意吉祥的观点,在饼上加上了红色的“吉祥”二字,取了一个好口彩,从而博得了当地人的喜爱,被作为婚嫁时必备的礼品。

清同治年间,大冶一个木排商的木排在长江中撞破了一艘盐船,双方为此打起了官司,一直打到北京。被告大冶木排商上京前,特地订做了一批优质大冶麻饼,进京之后就献给了皇帝。皇帝虽然吃遍了天下名菜名点,但这带有浓厚乡土风味的茶点却从未尝过。皇帝在品尝过麻饼之后,龙颜大悦,就让木排商打赢了这场官司。这个传说告诉我们的不仅是皇帝昏庸糊涂,还告诉我们大冶的麻饼确实风味独到。这件事传开之后,大冶麻饼在北京城里顿时成了抢手货,大冶各地也竞相制作,其中以黄石港制作最盛。后来,随着长江黄金水道的不断开发,黄石港口也日趋繁华,各地的客商越来越多,由于人们在港口经常吃到这种酥松香甜的麻饼,久而久之,就将之称为“港饼”了。

粽子

粽子是中国民间传统食品,它的主料是糯米。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粽子,而各地的用料和制法有所不同:有的地方用箬叶,有的用芦苇叶;有的裹成菱形,有的裹成楔形;有加咸肉、鲜肉裹成的肉粽,有加赤豆的赤豆粽,有加白糖的甜粽,还有什么都不加的白水粽。虽然,各种粽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它们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吃起来糯软,闻起来清香。粽子在我国如此风行,除了它好吃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者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的楚国人。他自幼刻苦学习,有经天纬地之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由于他处在衰落的楚国,一生坎坷,令人扼腕叹息!战国中期,楚是秦之外最强的国家。它与齐结成联盟,成了秦吞并六国的最大障碍。秦为了拆散齐楚联盟,就派主张连横的国相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对楚怀王说,只要楚国与齐绝盟,秦国就将商於之地600里划给楚国作补偿.秦国本是虎狼之国,岂肯将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土地白白送人,这是明显的欺骗。可楚怀王却信以为真,准备和齐绝交。大臣们都知道楚怀王会上当,但为了自己的富贵,还是怂恿楚怀王按张仪说的去做。屈原知道后就去劝阻,指出秦国在断绝楚、齐之间的关系后,一定会对楚国下手,到时候后悔就来不及了。他要怀王杀了张仪,以绝秦的幻想。谁知楚怀王不仅不听屈原的忠告,反而把他流放到汨罗江边。屈原被流放后,楚怀王果然上当,不仅没有得到商於之地,还因背盟遭到齐国的攻击。秦国更是凶狠,将楚怀王骗到秦国做人质,两次派兵攻打楚国,夺去大片土地。楚怀王最后客死秦国,秦将白起也率兵攻下楚国几百年的首都——郢,楚国人民饱受战火和颠沛流浪之苦。屈原看到国家残破,人民受难,首都陷落,心如死灰,便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杀。百姓们看到忠心爱国的屈原投江殉国,皆感到无比悲愤。他们驾着舟船到江里去打捞屈原,将米饭、鸡蛋投入水里让鱼虾蟹鳖吃饱,不去咬屈原的尸身,还有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药晕蛟龙水兽,防止它们伤害屈原。

以后,每逢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划龙舟,向江里投食物,喝雄黄酒来纪念爱国诗人。由于投向江里的米饭太零散,人民便用箬叶将米裹起来煮熟,制成粽子,再扔倒江里,其便迅速下沉。这种风气很快向各地传播,人们都在五月初五这天裹粽子、吃粽子以纪念为国投身汨罗江的屈原。

(责任编辑:温州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