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在线手机站

温州 > 文化 > 温州鼓词 >

温州鼓词乐器牛筋琴的制作工艺 温州鼓词伴奏乐器牛筋琴

平阳著名温州鼓词艺人苏尚卯先生在演唱

牛筋琴

上牛筋弦和安竹码

制作琴架

对牛筋线进行染色

  茛成品牛筋弦

  荨用剃刀把毛头、小结等物刮净

  荨搓丝成线

  荨刮净牛筋丝

把粗牛筋分瓣成一根根牛筋丝

敲捶牛筋

浙江省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温州鼓词乐器牛筋琴制作技艺榜上有名。牛筋琴又称唱词琴,是温州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现再的牛筋琴为扁长方形,琴长62厘米、宽32厘米、厚3.8厘米。

平阳县为牛筋琴的原产地,清光绪年间平阳鼓词名师陈昌牌最先研制出五弦牛筋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现所使用的牛筋琴是改良多次的牛筋琴,规格是扁长方形,琴长62厘米、宽32厘米、厚3.8厘米。

温州鼓词的乐器牛筋琴大约是1887年前后,牛筋琴有陈昌牌创造,陈昌牌(1865—1947)又名牌先,号称“天下一”,平阳县鳌江镇滨海村人。牛筋琴的发明人是永嘉一位鼓词艺人,最初的温州鼓词牛筋琴是牛筋绑在椅子脚上敲打的,陈昌牌想出了用一块弓形长方形的梧桐板,研制出五弦牛筋琴,用竹码作琴线填子,排成梯形作音阶,两头用硬木做框架,框两头拧上螺丝可以松紧作校音,用一杆小竹签在牛筋弦上敲打发音。

温州鼓词乐器牛筋琴在温州瑞安当地俗称唱词琴,是温州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也是温州鼓词唯一能演奏旋律的乐器,牛筋琴雏形始于1887年前后,发展至今。鼓词艺人在演唱温州鼓词时,利用敲、弹、拉、捺、划等技巧演奏牛筋琴,发出浑厚、柔美、响亮的声音。牛筋琴音域宽广,音色富于变化,增强了温州鼓词的节奏感和表现力。牛筋琴终能发出宫、商、角、微、羽五个浑厚、柔美、响亮清脆的声音,而且具有传音远的特色,能奏出小曲小调。

温州鼓词乐器牛筋琴历史沿革

牛筋琴的历史渊源必须从温州鼓词说起,温州鼓词俗称“唱词”,过去大多由盲人操之维持生计,故又有“瞽词”和“盲词”之说。

温州鼓词形成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始于南宋。此说者认为北宋时汴京一带早已有鼓子词,由于金兵入侵,宋室南迁,鼓子词随之传入温州与当地民间说唱艺术结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温州民间特色的温州鼓词。南宋诗人陆游《小船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云:“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争唱蔡中郎。”此诗生动描绘了温州农村演唱鼓词的盛况。另一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1988年由温州市曲艺家协会编写的曲艺史料《温州曲艺音乐集成》认为温州鼓词由横阳(今平阳)里巷歌谣与词曲合并而成,后融合古乐及民间敬神道士调逐步发展而成。

温州鼓词的伴奏乐器原来只是一面圆扁鼓,单调枯燥。清光绪年间,平阳著名鼓词艺人陈昌牌(平阳县鳌江镇滨海村人,号称“天下一”)在弹棉花师傅弹棉弓的牛筋弦所敲弹出“当、当”之声的启发下,苦心钻研,用牛筋做琴弦,终于研制出五弦牛筋琴。

自陈昌牌之后,各地鼓词艺人通过实践,把牛筋琴从五弦增加到七弦,又增至十三弦、十七弦,使得牛筋琴的艺术表现力不断提高和完善。

1982年3月,文化部在苏州举办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南方片)观摩演出,由方克多和胡平演唱的温州鼓词《智闯龙潭桥》荣获创作、音乐设计、表演三个一等奖,引起轰动。牛筋琴更是那天演出的亮点,不少音乐专家和教授争相上台观看这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伴奏乐器,视之为稀世珍宝。

温州鼓词乐器牛筋琴演奏形式

牛筋琴是温州鼓词的专用伴奏乐器,两者互为一体,密不可分。鼓词艺人在演唱温州鼓词时,利用敲、弹、拉、捺、划等技巧演奏牛筋琴,发出宫、商、角、徵、羽五个浑厚、柔美、响亮的乐音,能奏出音高与音色的变化形态,大大增强了温州鼓词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牛筋琴的伴奏,主要是主旋律伴奏,大致可分为“前奏”和“间奏”。

前奏 也称“开场曲”。鼓词艺人都选择音乐优美的旋律来吸引观众,通过前奏能够反映出艺人演唱特点和唱腔风格,既有苍劲庄重,也有抒情优美。

间奏 牛筋琴间奏变化多样,除主伴奏外,有时还掺进鼓点。间奏因人而异,常即兴发挥。

温州鼓词乐器牛筋琴制作工艺流程与特征

牛筋琴采用纯手工制作,包括琴弦(牛筋弦)制作和琴架制作两大工艺流程。

琴弦原料采用健壮黄牛背上的牛排筋,筋质韧,弹力强,成丝率高,不会收缩;琴架原料选用无疤痕的梧桐板和红硬木作框,外形美观,经久耐用,更重要的是梧桐板发音浑厚洪亮,能够获得理想的音响效果。

琴弦制作 牛筋弦整个生产过程主要有24道工序:取本地健壮黄牛背上牛排筋;剔除牛排筋上的肉;把牛筋放在砧板上敲捶;把牛筋上肉末泡洗干净;溶入配方和适量碱粉等;冲洗干净,去掉牛筋上的油质;晾干;把粗牛筋分瓣成一根根牛筋丝;把牛筋丝分成长条丝和短条丝;把牛筋丝粗细拉匀;以长丝为主线、短丝为副线揉搓成粗线条;绑在柱子上拉紧;定型后再拉成直线;用剃刀把牛筋线上的毛头、小结剃刮干净;取黄枝果煎成黄色碱水;取黄鱼鲛和黄枝果水浸泡牛筋线;浸泡10个小时后,取出洗净,再晾干;上釉和修坯;再次绑在柱子上绞紧;晾干水分,以防收缩;逐段严格查验,若发现毛结,再作加工;完工后即成牛筋弦,每根牛筋弦长3丈6尺,卷成一卷;在每根牛筋弦头尾打上出品印记,装进盒子,贴上标签和牌号。每道工序看似简单,然而都不可或缺。几百年来牛筋弦制作技艺靠口传心授得以世代相传,要凭悟性和长期实践体会才能掌握,难于言表和形成详细文字。

琴架制作 选取直径70厘米以上无疤痕的梧桐板,锯成2厘米厚的弧形薄板两块,一块为面板,一块为底板,水中浸泡若干天后,晾干刨平;取红硬木为琴边框架;框架两头拧上螺丝钉;上琴弦;最后在琴板和每条琴弦之间安一个竹码作填子,用于调节校音。琴架制作完成后,牛筋琴已基本成形,不过制作师傅还要对牛筋琴进行修整和调音,确保质量过关。此项工艺要求极高,制作师傅不仅要会圆木制作技艺,而且必须对温州鼓词的乐曲常识和牛筋琴的发音特点了如指掌。

作为温州鼓词的伴奏乐器,牛筋琴不可替代,它具有许多其它伴奏乐器无法比拟的属性:型制为扁长方形,外表美观、整洁、大方;音质清新、洪亮、浑厚,音域宽广,传音远,音色富于变化;小巧玲珑,携带方便;适合温州鼓词艺人自唱自弹。

温州鼓词乐器牛筋琴制作技艺传承

牛筋琴的制作技艺传承分琴弦制作和琴架制作两个方面。

琴弦(牛筋弦)制作技艺传承 鳌江镇金可春作坊“金发盛号”牛筋弦制作技艺始于明代,牛筋弦原用于弹棉弓。金氏牛筋弦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13代,第10代金阿昌;第11代金凤龙;第12代金可春;第13代金衍伟、金衍华。自第11代传人金凤龙(又名牛筋龙)开始挑选细牛筋弦当作琴弦用于制作牛筋琴。

琴架制作技艺传承 牛筋琴琴架一般都是圆木师傅制作,水平较高者为昆阳镇水亭莲大村陈洪侩家族。陈洪侩不仅能制作琴架,而且会演唱温州鼓词,鼓词艺人都约他定制。

陈氏琴架制作技艺已传承4代,即陈年顶——陈卯弟——陈洪侩——陈德校。

温州鼓词乐器牛筋琴保护价值及现状

牛筋琴的制作技艺在历史、文化、实用和工艺等方面皆颇具价值。从历史价值而言,自清光绪年间研制成功,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作为一种重要的曲艺文化载体,为温州地区文明传播和温州鼓词传承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文化价值而言,温州鼓词是浙江和华东地区主要曲种之一,牛筋琴丰富了温州鼓词的演唱艺术。它的诞生,是对温州鼓词演唱形式的完善,更是温州鼓词这个曲种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实用价值而言,牛筋琴是最适合温州鼓词艺人自唱自弹的伴奏乐器,鼓词艺人在演唱表达情节中利用各种演奏技巧,起着烘托效果。同时艺人还利用敲牛筋琴的小竹签,模拟道具表演,使演唱声情并茂;从工艺价值而言,制作工艺独特,全部采用手工技艺制作,其造型、音质与功能皆得到曲艺专家的肯定和赞赏。

由于外来音乐和时尚流行音乐的兴盛,急剧改变了中国城乡大众音乐的欣赏方式、口味和习惯,温州鼓词受到强烈冲击,并正在经受迅速损毁、流失的严峻考验。因牛筋琴的使用局限于温州鼓词,而如今温州鼓词从艺人员为数不多,且一部牛筋琴可使用10至20年,因此市场萎缩,经济效益不佳,致使工匠流失、传承乏人,牛筋琴的制作技艺濒临危机。

浙江省瑞安市马屿镇67岁的陈万积,从20岁开始学做温州鼓词乐器牛筋琴,四十多年坚持从事这项技艺,成了一名当地闻名的牛筋琴制作艺人,温州、瑞安、乐清、永嘉、平阳等温州鼓词先生都慕名到他这里定制牛筋琴。

陈万积采用纯手工制作牛筋琴,琴架材料为硬木,琴面采用无疤痕的河南兰考优质梧桐。制作过程包括下料、划墨、削木、园角、装框、上琴弦、安竹码等几个步骤,所用木料要经水煮4小时处理,晾干再烘成拱形。

(责任编辑: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