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在线手机站

温州 > 温州天气 > 气象知识 >

长江中下游干旱原因 专家分析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的原因

  长江中下游干旱原因,今年长江中下游各省区发生严重干旱,专家分析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的原因主要是今年的降水量比往年低,造成干旱和降水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5月24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周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今年1月开始,长江中下游降水明显减少,出现了自1954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较为严重的旱情,可以说是一个极端气候事件。
  据最新天气预报,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将以晴热天气为主,雨水仍较少,沿江一带降水量不足10毫米,日最高气温将在32℃-36℃之间,高温少雨可能导致旱情持续和发展。
  气候监测显示,1月1日至5月23日,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八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
  降水持续偏少,导致江河、湖泊水位异常偏低,水体面积减少明显,农业生产受到影响,部分地区出现饮水困难。
  据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长江干流流量比常年同期偏少25%至70%。5月20日,洞庭湖水体面积较去年同期减少约73%。
  最新干旱监测显示,湖北东南部、安徽中部、江苏南部、湖南东北部、江西北部、浙江北部、贵州西北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象干旱。
  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开展大规模增雨作业
  5月21日至23日早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降雨,湖北东部和西南部、湖南北部和西部、江西中北部、安徽南部、浙江中北部等地累计降水量有30-50毫米,湖北东南部和江西西北部降水量有60-90毫米。
  为增加降雨,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旱情,各级气象部门抓住此次降雨过程的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了大规模空中、地面增雨作业。
  据统计,5月21日8时至23日8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共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334次,起到了很好的增雨效果。
  气象专家指出,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必须要有云和降水形成的天气条件;若要效果好,云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如云的厚度要在2000米以上、云底高度要小于2000米、云外向云中输送的水汽要充足等。
  这次降雨,对改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壤墒情有利,但库湖蓄水增加不明显。
三方面原因导致干旱
  周兵介绍,通过初步分析,国家气候中心认为,长江中下游干旱原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影响我国东部的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
  目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多年平均状况偏北、偏强,西脊点偏西。在对流层中低层有反气旋性距平环流,因此,造成无降水天气出现、长时间降水偏少,从而形成旱情。而往年,江南一带在春季由于副热带环流系统的影响,会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春季连阴雨。
  其次,水汽输送条件不足,水汽通道未能有效建立。
  在春夏季节转换期间,随着热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影响我国水汽的通道通常有三个--索马里越赤道西南气流、孟加拉湾以南越赤道西南气流和来自南海及其以东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南侧转向的西南气流,但目前三个通道的水汽输送总体偏弱。
  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对长江中下游干旱区对流层整层水汽收支的分析诊断,该地区在5月有很大的水汽流失,因此缺乏降水的物质条件。
  此外,今年以来,冷空气活动显著且势力强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无法形成冷暖交汇的局面。
  据国家气候中心的冷空气监测结果显示,今年1-4月,影响我国东部的冷空气均为全国型,其势力强大,不利于热带系统向北推进。
即使干旱,也要有防洪准备
  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是否意味着今年长江防洪形势会有所缓和?
  周兵认为,从气候意义上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6月中旬入梅,在梅雨期里会表现出多次暴雨过程,带来大量雨水。目前,离气候意义上的入梅还有一段时间,尽管在这段时间表现出干旱迹象,但梅汛期年际变率大。因此,全力投入抗旱的同时,对长江流域的防汛不能麻痹大意。
  周兵介绍,未来长江的防汛抗旱形势,可能同时表现出旱、涝两方面情况,长江流域的伏旱和高温热浪也应引起高度重视;必须密切关注环流形势的变化和转型,一旦其变成稳定的有利于降水或梅汛期形势的大气环流系统,降水就可能迅速增多。
  “我们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发现,历史上我国其他地区曾出现过旱涝急转或逆转的局面。所以,一方面我们会做好各项抗旱工作,另一方面防洪形势也不容低估,要给予密切关注。”周兵强调说。
  气象专家同时指出,西南及华南地区雨水相对较多,各相关部门要加强防御局地强降水可能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及城乡内涝和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不利影响。
 

(责任编辑:温州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