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全省最多 正值地质灾害高发期
时间:2010-08-10 09:49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温州视线
据市国土部门统计,截至去年底,温州全市查明的对居民生活有潜在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总计1516处。目前这些隐患点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一次强降雨,就有可能让一些原本稳定的隐患复活,并造成伤害。 对于地质灾害这种潜藏的"杀手",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当它们"行凶"时,哪些方法能增加受害者生存机率,并为救援工作争取主动?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昨天走访了温州市国土资源局。 灾害现状: 隐患点占全省三成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394号令)第二条,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在温州市,最常见的是滑坡、山体崩塌、泥石流这三类。其中,可能发生滑坡的隐患点约占总数一半;山体崩塌隐患点超过30%;泥石流隐患点则有200多处。泥石流对人们生命财产危害性最大,山体崩塌前则缺少事先征兆。 据温州市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管理处处长李永生介绍,温州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全省最多,约占全省三分之一。这些隐患点超过九成在农村,而这些地区是温州市防范救援力量最薄弱的环节。 目前温州市处于台汛期,正是地质灾害高发时期。据统计,台风给我市造成的人员伤亡中,超过八成是由地质灾害引发的。而近年来,这些灾害隐患点呈逐年增多趋势:一般1年会新增超200个,一次台风,大概会新增40多个。同时,山区低等级公路建设、开山取石等行为,也常诱发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出现。 防范灾害: 治理和避让并重 目前,温州市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采取治理和避让并重。对已查明的隐患点,温州市按潜在危害重大性排序进行治理。比如,永嘉瓯北屿塘山滑坡群,涉及到周边上百户300人安危,从1998年开始,经历5年治理,投入超1000万元,如今山体已基本稳定。采取这种方法固然见效快,但温州市用于此类治理的资金每年只有2900万元,只够治理15到20个隐患点。 李永生认为,要改变这个困局,就要转变治理思路,对重大隐患点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实行整体搬迁。目前,温州市实施的新农村建设地质灾害安全工程,已在文成大峃试点,把中心城镇建设、下山移民和地质避灾相结合。 遗憾的是,在预防上,各灾害点的巡查监测落在山区村干部身上。但他们是义务性质,目前只能靠他们个人自觉去启动基层预报预警,在制度层面上仍是空白。 地质灾害防范最大难题在于,这些隐患点是动态变化的——近年来,温州市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中,几乎都发生在未知或新增灾害点。对此,开展山体拉网排查,通过专业人员核查和村民举报,是目前我市预防这类灾害的主要手段。 李永生说,预防这些潜伏点,要从现有的以点为主,转向从面上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域整体排查。比如以山区乡镇为单位,为它们绘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图,把山区分成地质灾害高发、中发、低发、不发等4类区域。前两者要严格控制建设、居民居住。"如果有山区建设工程经过这两类地区,必须做地质灾害危险评估。" 逃生策略: 向灾害点两边逃散 掌握这些地质灾害行凶的特点、及时作出预测,对灾害防御很重要。比如,滑坡点常发生在土质松散、岩石含量少的山体。滑坡前,山体顶部会有裂缝,底部会有岩土鼓胀。而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包括,山体顶部要有充足的土、树木等松散物,山坡地貌上有沟渠导流,且山坡比较陡峭,并在前期有充足的雨水。如果这段时间,有市民观察到山区有类似现象,可以拨打当地乡镇和国土所的举报电话。 李永生提醒,发生泥石流和滑坡时,处在危险区域的人,千万不能顺着泥石流和滑坡方向向前奔跑,而是要向灾害点两边逃散。 灾害发生后,救援人员不要立刻进入事故发生点,要先到灾害点边缘,观察有没有发生二次灾害的迹象。在确定山体稳定后,再进行救援。当不能确定是否会发生二次灾害时,要在滑坡点顶部留派人手观察,随时向山下救援人员通知山顶情况。 当台风登陆后,地质灾害发生一般会有12小时的滞后期。因此,灾害隐患点转移人员,不能在台风登陆后马上返回,需再等待约12小时,或者指派人员到灾害点附近,观察确定隐患点山体已稳定后再返回。 (责任编辑:温州视线老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