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在线手机站

温州 > 资讯 > 衣食住行 >

第40个世界粮食日 2020年10月16日

  2020年10月16日,今天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也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75周年的生日。今年粮食日的主题是“齐成长、同繁荣、共持续。行动造就未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的主题是:“端牢中国饭碗 共筑全球粮安”。

  致敬“粮食英雄”

  要成就一个没有饥饿的世界,这离不世界各地像我国的袁隆平这样的“粮食英雄”。我们今天就来回顾一下这些“粮食英雄”——

  无机化肥之父

  150多年前,在化学家尤斯图斯·冯· 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不懈的实验下,才确定了植物最需要的是氮磷钾。1840年的一天,在李比希的化学实验室里世界上第一批钾肥、磷肥在这里诞生了,随后他又加入了氨,成功地了让废弃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李比希也成为德国农民们最敬仰的人物,更是被后世尊称为“无机化肥之父”。

  绿色革命之父

  上世纪50年代,博洛格作为科班出身的农业专家,在墨西哥做研究时,培育出了一种高产抗病的矮秆小麦,成功地帮助墨西哥人解决了粮食危机。印度农业部引进这一高产的小麦品种,并强行推广至全国,很快就让印度小麦的平均亩产翻了一番。这就是被后人称为“绿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的粮食奇迹,而博洛格也被冠以“绿色革命之父”的头衔,并获得了1970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作为中国最知名的水稻专家,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大幅提升了水稻单产,让我国用不到9%的世界耕地面积,养活了20%的世界人口成为可能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证。这些我们都再熟悉不过。

  就在两天前,10月14日下午,由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和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试验种植的耐盐水稻在江苏如东栟茶方凌垦区进行测产,经专家团队对3块各1亩左右稻田机收实测,“超优千号”耐盐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达到802.9公斤,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方福平表示,这个产量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联合国统计显示,目前全球有近6.9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8.9%)处于饥饿状态,预计到2030年,将有超过8.9亿人,即全球人口的9.8%受到饥饿影响。

  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每年全球的食物浪费量惊人。

  根据2019年10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9世界粮食及农业状况》,全球约有14%的粮食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一系列环节遭受损失。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称,全球每年总值约4000亿美元的粮食在未进入商店前已遭浪费,原因包括错误地收割和处理食物、疾病及气候等问题。此外,发达国家在消费层面浪费粮食较多,其中东南亚、北美及欧洲等地,浪费食物的情况严重。

  另外,据统计,全球每年食物浪费产生的碳足迹相当于33亿吨二氧化碳。如果把它比喻成一个国家,将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第三大排放国,是美国2010年道路运输排放二氧化碳的二倍多,是欧洲的三倍多。

  而在中国,此前有数据测算,中国每年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造成的损失浪费就高达700亿斤。

  餐桌的消费环节更是大头,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课题组2015年撰文《中国粮食供求及“十三五”时期趋势预测》指出,据估算,在消费环节,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1000亿斤,可供养约3.5亿人一年的需要。

  全球濒临近50年来最严重粮食危机

  与以往不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粮食生产、物流、消费等多个环节受到严重冲击。

  今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会同其他国际组织联合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有逾1.35亿人处于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其中一半以上位于非洲。

  分析称,疫情已经对全球粮食系统造成影响,使既有的粮食问题加剧。

  生产层面,疫情影响农业劳动力和相关生产要素的投入,导致生产受阻;物流层面,疫情导致的人员和物资流动受限影响粮食物流;消费层面,疫情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收入下降、失业以及当地市场粮食供应受限影响了人们及时获取粮食。

  《全球粮食危机报告》预警,2020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危机的人口可能增至2.65亿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孙致陆此前就曾分析称,“人的要素”是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重中之重,所以疫情对农业冲击尤其严重。农业的供应链一旦被打破,就很难恢复。

  此前,联合国预警,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全球濒临近50年来最严重粮食危机。

  中国粮食连年丰收,但仍需居安思危!

  今年9月23日,中国农业农村部宣布,2020年中国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高位增产,中国粮食产量将连续6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9年10月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近几年中国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2001年至2018年年均进口的粮食总量中,稻谷和小麦品种合计占比不足6%。

  在特殊之年,中国的粮食丰收意味着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吃饭问题无虞。

  不过,既然粮食连年丰收、供应充足,为何我们仍要树立危机意识?

  事实上,在连年丰收、自给自足的背后,是中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仍快于产量的提高。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从中长期来讲,中国的粮食产需仍将保持紧平衡态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放眼外部,从去年底至今,世界多地接连暴发了蝗灾,祸延东非、中东和印度等地。此外,一些严重自然灾害增加了全球农产品供给的不确定性,引致粮食市场波动。

  有专家还分析称,疫情对全球粮食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加之部分国家蝗灾影响粮食生产,有可能会恶化全球粮食市场预期,形成各国抢购、限卖及物流不畅的恐慌叠加效应,导致国际粮价飙升。

  因此,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十分必要。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节约粮食,不仅是尊重劳动的体现,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行动。稳住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我们就有了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信心和底气,“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守住大国粮仓,“光盘行动”只是开始,要让节约粮食成为人人自觉的行动,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让每个人都成为节约粮食的坚定践行者。当然,还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建立起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长效机制,使节约粮食成为每个人生活的常态。

  米粒虽小,尤见优良风气;节约事微,彰显大国风范。

(责任编辑: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