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在线手机站

温州 > 资讯 > 衣食住行 >

温州金融改革试点 从发展中探索温州经验

  201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解温州民间借贷危机,也为全国金融改革探路。

  从临危受命到稳步推进,从风险突发到率先突围,从“温州试点”到“温州经验”,温州托举出不少令人瞩目的金改成果,探索性成效不断显现。

温州金融改革:从“温州试点”走向“温州经验”
温州金融改革:从“温州试点”走向“温州经验”

  温州市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缪心毫

  记者:今年温州金融改革试点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缪心毫:今年最大的亮点是温州小微企业信保基金的成立。其标志性意义在于小微企业融资的信用增级和风险分担机制由临时性向常态化转化,由政策性向市场化转变,即在信保基金的运作过程中,政府在其中的出资仅仅体现为信保基金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的提高,但不对贷款进行直接干预,信保基金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仍然是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则进行运作。这反映出温州市政府在金融改革方面思路的积极而有益的转化。

  记者:温州金融改革下一步可以在哪些方面努力?

  缪心毫:信用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金融的本质在于信用。温州信用体系建设不应仅仅依赖于人行的信用体系,应着重在于“三位一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推动政府信用信息、金融信用信息、民间信用信息的互联共享,探索建立新型社会信用体系,以此为基础构建具有鲜明温州特色的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地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或将从根本上促成温州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民营银行开启开业元年

  3月26日,温州民商银行开门营业,成为全国第一家正式开业的民营银行。民商银行是温州金改的重头戏,不仅承载着温州民营企业多年的金融梦想,也被赋予更多期待:释放民间资金活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我们的目标群就是小微企业。”

  原本被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的小微企业成了“座上宾”:创业园、商圈、产业链三带批量授信扶持小微企业;带有浓厚温州烙印的旺商贷、商人贷和益商贷相继推出,为不同小微企业主量身提供融资。

  开业9个月温州民商银行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截至目前,该行各项存款余额7.4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68亿元,开户数5000户。贷款资金主要用于阀门、汽配、电器、电子、五金等温州传统老牌行业。

  “民商银行丰富了本地的金融生态,也带动了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市金融办人士说民商银行在发挥“鲶鱼”作用。

  副省长朱从玖曾对温州金改下过定义:使民间金融、小微金融、草根金融通过改革而达到规范和良性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民商银行正是温州民资进入金融领域,再反哺民营企业的缩影。

  民营银行吸纳民资投资,带动民资从莽撞乱窜到有序投资。市金融办的统计数据显示,金改以来,8家农合行股改引入民资45.6亿元,温州银行增资扩股吸引近30亿元民间资本,温州民商银行20亿元注册资本金全部来自民资,全市民资进入金融领域规模合计超过420亿元。

  政府增信为小微撑腰

  解决“两多两难”,畅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血脉是温州金改的重点,亦是难点。信用缺失成为最大的羁绊,“没人愿意担保”和“转贷压贷”是借贷风波后温企融资面临的困境,温州用政府增信寻找到了突破点。

  2015年10月23日,温州信用保证基金运营中心正式挂牌,信用保证基金采用政府和银行共同出资的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有了信保基金的增信,小微企业不用抵押物也不用担保,凭信用就能贷到款。挂牌后的一周,鹿城一鞋业公司获得了首笔小微企业信用保证基金,200万元信用贷款迅速到位。

  与此同时,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运营管理中心也同时挂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通过“政府+保险+银行”的风险共担模式,加上保险这道“安全阀”,企业同样能以免抵押担保的方式获取银行融资。

  如今这两征信平台为小微企业“保驾护航”:信用保证基金首期5亿元资金可为小微企业提供50亿元的信用担保支持;小额贷款保证保险3家合作银行已在全市开设了17个业务网点。

  除了政府为小微企业撑腰,温企也自发抱团增信。瑞安首创中小企业互助还贷机制,互助还贷小组由企业自发组成,贷款银行和资金管理人签订互助还贷协议,企业仅需偿还银行利息即可完成转贷。

  瑞安市源丰布艺实业公司是1号企业互助还贷小组的成员,如今已经顺利转贷了3笔,董事长陈安平对高效和低费用赞不绝口。“比预期的结果要好。”人民银行瑞安支行行长王联国说这套机制是双方共赢,企业降低了转贷成本,银行确保了信贷资产质量,目前未出现不良。

  截至今年11月底,瑞安互助还贷机制已发展到334家企业31个还贷组,共出资3914万元,完成转贷业务395笔,转贷金额达6.0032亿元。

  此外,2011年温州设立的政府应急转贷资金也在有效运转,为企业转贷搭桥,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应急转贷资金累计转贷971亿元。

  化解金融“两链”风险

  促不良双降

  不良率是外界窥探温州金融生态的数据指标,金改获批来,温州将金融风险处置作为最紧迫的战役。

  从应急式处置,到整体式协调,再到组团式帮扶;5大类处置方式浓缩为“转续、分担、盘活、重塑、增信”十字诀,再细分为15种具体手段。温州在探索中不断调整对策。

  今年温州的不良贷款围剿战终迎来曙光,一直持续向上的温州不良贷款率呈现出“震荡下行”之势。其他与企业金融风险状况、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紧密相关的指标,如出险企业数、企业司法破产数等指标,也开始呈现回落的抛物线走势。

  数据显示,金改至今,温州累计处置了不良贷款1000多亿元。

  数据的背后是一家家企业的“解困”。三年多以来,向政府申请帮扶的企业共有1200来家,经帮扶化解取得成效的1100多家,算上相关联的担保、互保企业,直接受益的企业超过3000家。

  温州成功从风险高发地变为率先突围地,开始陆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到温州“取经”。数据统计,今年有60余批、400多人来自各地的金融办来温考察了解。

  温州“活血化瘀”的触角还延伸到了街道。6月,温州尝试风险化解重点下沉,在街道(镇)的范围内开展批量帮扶。梳理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多样化的企业帮扶模式,形成区域性企业风险防范的新常态。截至11月末,全市9个镇(街)共有300来家企业参加了试点工作。

  “在金融改革之路上坚定突围!”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说,下一步温州将按照温州金改“新12条”的要求深化落实,继续推动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小微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特色化发展等工作,至2016年底将不良贷款额控制在300亿元以内,不良率控制在4%以内。

(责任编辑:yuje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