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罗浮山龟蛇 蛇山 永嘉瓯北罗浮双塔
时间:2012-07-23 16:29 来源:温州视线 作者:yujeu
在楠溪江与瓯江汇合处西侧的冲积平原江滨,有两座不高的小山一龟山和蛇山,两山相距约180米,山巅各有一座七级砖塔,互为对峙,塔尖直插云霄,这就是著名的罗浮双塔。 双塔的历史悠久,据罗浮塔碑记载:“罗浮山,西晋元康乙卯(公元295年)曾立浮图,至大宋元丰甲子(1084年),得七百九十载,重建四圣塔,丙寅(1086年)季冬建第二级。本乡檀越蔡仁贵、仁爽,为君考六郎、姚亲陶氏,烧砖四千片,建第二虎座。然元康之号既得之于古砖,故蔡君之施不可不书”。由此可知,罗浮山初建的塔,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了,建塔年代的久远,拿浙江全省来说,恐怕也属罕见。初建之塔早已毁纪,现存的罗浮双塔,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是明代罗浮当地人林壶峰所重建。 双塔建筑形状相似,都是砖质结构,呈六棱柱形。每块塔砖大小相同,长22厘米,宽12.5厘米,高6厘米,塔砖上全部印有“罗浮林氏塔砖”六字。两塔都是中空的,游人可以从一扇拱形的门洞进人塔内。塔的最下一层除一面有门外,其余五面都建有佛龛,龛中嵌着石刻的浮雕佛像。第二层到顶层,每层均有拱形门洞二扇、佛龛四座。由于建塔历史悠久,龛中佛像为风雨侵蚀,现在已所剩无几了。 北面的塔为蛇山塔,塔高29.9米,塔巅覆盖着一个铁铸的釜状塔刹,塔身建在章山之上。章山呈长条形,酷似一条自东向西爬行的蛇,故又名蛇山,塔的位置恰在蛇的头部。据明万历(温州府志》载,章山上原有一亭,名日“襟江亭”,是以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襟三江而带五湖”一句而特地取名的。该亭踞山俯江,瓯江和楠溪江回环萦绕其下,气势雄伟,惜因年代久远,襟江亭早已荡然无存,只有楠水对面的村落现在尚称三江。 蛇山塔下南侧,有一堵高约7米,宽约10米的方形岩石,孑然兀立,其状颇似砚台。明万历年间,温州知府卫承芳在岩的北侧壁上镌有“砚台岩”三个大篆字,其旁还镌有楷书的“万历年甲申大夫卫承芳淇竹巴东游此”。这些字虽已经历了四百多年,字迹仍清晰可辨。蛇山的尾部是一堵岩,凸出在楠溪江边,名“蛇尾岩”,因对岸流沙淤积,故江水直冲此岩,水势湍急。过去,夜间来往船只常常因不明航向而触岩覆舟。如今,蛇尾岩上已建有航标灯塔,指引船只夜间安全航行。 南面的塔为龟山塔,塔高约23.9米,无塔刹。进人塔内仰视,可以看到天空。塔身建在合山上,合山的形状极象一只自西向东爬行的乌龟,故又称龟山,也叫罗浮山,塔的位置就在龟背上。《太平寰宇记》与各种版本的《永嘉县志》。均载:“罗浮山在江北岸,去城五里,有塔,一峰孤峙,半浸江中,麓有亭台故址,与孤屿相望”。龟山北侧半腰有杨府庙,稍远处有鼋亭和将军殿的遗址。山之北麓有一口古并,清泉一泓,终年不涸。从古井旁到杨府庙,有石磴可通。 罗浮双塔下,匝江滔滔东去,楠溪江滚滚北来,景色旖旎,风光如画,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韵士为之赞颂。南朝刘宋时永嘉郡守谢灵运.常来此邀游,留下了“罗列河山共锦绣,浮沉沧海同行舟”的千古绝唱。清道光年间,永嘉教谕陈遇春写过一首《罗浮山下》诗,诗日: “重峦积翠蜃江北,千山千水来特特,我来山下日初升,天半朱霞鱼尾赤。浮图七级列其前,龟蛇两山峙其侧,朝潮夕汐海门东,声撼江天雷雨疾。仰瞻宇宙眼界宽,对此峨峨情何极,昔年亭榭高入云,无数好山供点笔。至今败础与颓垣,弹指光阴空叹息,归来西峰衔半日,去影波光天一色。” 对龟蛇两山、罗浮双塔、亭台遗址及四周山色波光作了精确描绘,并抒发了悠悠思古之情。 罗浮双塔古朴雅致而富有气韵,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永嘉先民的聪明才智。 (责任编辑:温州视线老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