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狮子岩景区西岸村的婆瓜井被改名为琵琶井 是破坏本土文化
时间:2012-07-19 14:57 来源:温州视线 作者:西岸村村民
温州楠溪江狮子岩景区附近有一个西岸村,外地游客和永嘉游客都只记住西岸村有一个琵琶井,实际上都是他们自己取名,我在西岸村出生,在西岸村长大,这个井从来只叫婆瓜井。 我在西岸村出生,在西岸村长大,从来没有听说本地人叫婆瓜井是什么琵琶井或者瓠瓜井,它原来就是婆瓜井这么个名字,外地人非要想象出一个更加“合理”的名字,这是弯曲事实,不是做学问,不是尊重文化,是破坏本土文化,我对猜测改名行为送三个字:瞎扯蛋,如果非要我说实话,我送你五个字:瞎鸡巴扯蛋。 清华大学教授瞎扯蛋,婆瓜井他偏说是“瓠瓜井” 温州永嘉本地方言婆瓜是一种什么瓜我们不要管,但是发音就是婆瓜,清华大学教授做学问或许不错,但是跑到西岸来,把我们村的婆瓜井改成“瓠瓜井”我只能说你是瞎扯蛋。 清华大学的陈志华教授在他那本著名的《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一书中也提到西岸村的琵琶井,不过他认为,这井原先叫“瓠瓜井”,因形取名,而近些年被旅游部门改为“琵琶井”,失去了乡土味,大煞风景。其实这名教授他自己也不懂。 瓠字发音hù,而“婆瓜”本地方言发音:bu-guo,完全两个音。当然我们永嘉方言的婆瓜这种植物可能就是瓠瓜,但是发音完全不一样的,你非要把本地方言搞一个标准普通话,本地人都不会说了,这么改名有意义吗?非要全国各地方言全部取消说普通话,这不是扯蛋是什么? 婆瓜井说成“琵琶井”更是瞎扯蛋 清华大学的教授说“瓠瓜井”还有一个瓜字关联,土生土长的永嘉文化人陈晓江的说法更是离谱得没边了。 陈晓江说我们西岸村的婆瓜井就是“琵琶井”,并非“瓠瓜井”。瓜瓢形的井底部是琵琶琴的共鸣箱,石阶做成琴颈与面板,琴颈向后弯曲,琴颈与面板上设石阶为“品”,井头的苦槠树做琴头上校正琴弦松紧用的轴子(楠溪人也叫校子)。琵琶原为四相十三品,后经改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四)品,能奏所有半音。西岸的琵琶井设二十三级台阶,即属二十三品,因此他推测建井的年代在明朝以后。 我们西岸村的世世代代人都叫这个井是婆瓜井,凭什么外地人来可以随便改了名字,我只能说你们是瞎扯蛋。有些东西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我们西岸村门前溪有7棵苦槠树是相同年龄的,婆瓜井旁边的两棵苦槠树也不是对称的。 西岸村只有婆瓜井,没有什么琵琶井和瓠瓜井。 下面是一些媒体的扯蛋文字。 西岸村:琵琶井 井,在江南水乡很常见。掘井取水,饮水思源,它不仅滋润了一方水土,而且凝聚了人们怀恋乡土的情结,所以离开家乡便是“背井离乡”。 楠溪江流域的古村落里,可谓处处是井。尽管很多村落都是活水穿村,沟渠相连,但毕竟渠水不够清洁,而且越往下游越肮脏,因此各村都开挖水井,小小的村落有的竟挖了十几口井。 青石砌就的老井是我们常见的,而西岸村的琵琶井就颇有些稀奇了。几米深的水池,一侧有斜坡通达水面。石块垒砌的台阶方便村民下去挑水。站在台阶的末端细细端详,这井的形状真的很像琵琶,圆圆的水池俨然就是琴头,越来越窄向上延伸的阶梯不正是琴身吗?大家围着琵琶井转了好几圈,啧啧称赞,从各个角度按动照相机的快门。 我们问站在一旁看热闹的村中老人,这井有多少年了?老人说,只知道是先祖开挖的,多少年倒真说不清。 井周植四棵高大茂密的苦槠树,树上挂着永嘉县2003年7月所立的标牌,树龄均在五六百年以上。根据树龄推测,这井起码也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 小小一口井,楠溪人用他们的兰心蕙质演绎得何等精彩! 哺育滋养了200多座村落的楠溪江,是瓯江第二大支流,干流总长140余公里,流域面积约2490平方公里,占温州国土面积20%。 她,越群山、出峡谷、造平川,自远古一路走来。她,孕育了两岸的耕读文化,开启了楠溪人的智慧和性灵。 当我们在沿岸一处处寻找古人留下的与水相关的遗迹时,驻足其间,我们不能不惊叹先人超前的理念、缜密的构思、巧妙的设计。穿越历史时空,我们力图和他们的精神对话。 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和谐相处。 河流是有生命的,因为有了河流的生命及其丰富多彩,才有了人类生命的衍生和繁茂。建立水文化博物馆,保护楠溪江,首先要尊重楠溪江的文化,叫了几百年的婆瓜井被改成了琵琶井,这是破坏楠溪江的本土文化。 (责任编辑:yujeu) |